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一村一品”转型路径探析

——以江浙地区为例

摘 要:乡村全面振兴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产业兴旺”,“一村一品”工程无疑是产业兴旺的有力抓手。围绕乡村全面振兴,各地立足地方自然资源、自然景观、古迹文化、乡风民俗,走绿色发展、文旅发展和服务经济之路,实现由制造业为主体的“一村一品”向服务业为主体的“一村一品”模式转变。在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时代背景下,“一村一品”必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一村一品” 乡村全面振兴 城乡融合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产业兴旺”,“一村一品”工程显然是产业兴旺的重要推手。事实上,改革开放初期,“一村一品”工程就是中国东部沿海农村工业化和区域城市化推进力量。今天,在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时代背景下,“一村一品”必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村一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缘起

“一村一品”在我国农村最初的发展始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东部沿海县域农村非农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地域化集聚,形成各类区域块状集群经济,块状集群经济多是以村为基地进行专业化生产和规模扩张,形成一个个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颇具影响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业”。这一地方农村经济集聚与发展是有理论支撑的:最显而易见的是交易成本理论,这与“一村一品”早期发展同时起步的专业市场建设紧密相关,专业市场为“一村一品”提供低成本交易平台;再就是产业集群理论,小企业扎堆集聚发展,提高集群内部的分工和专业化,产生更好的规模效率;而与之相适应的还有分工与贸易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和空间经济学理论等,也都是“一村一品”发展的基础性理论支撑。

“一村一品”反映的是区域经济发展效率,可以用经济学上的地域化集聚、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来解释。譬如:千家万户生产低压电器的家庭作坊在浙江省的柳市镇形成生产的集聚——产业集群,集聚生产要素和释放规模经济效应,促进产业创新;较强的专业化分工特征,提高了区域产业的组织绩效,可以造就专业化的区域性创新产品和创新技术中心;这种整个村镇都生产低压电器的县域集聚,是典型的“一村一品”,而“一村一品”的集群块状经济中各经济主体形成有效的社会化协作网络,进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整体高度化。

集群经济一旦形成后,容易产生路径依赖和锁定。要打破“一村一品”集群发展的路径自锁定,需要借助外力,或者是通过创新延展扩大规模经济的边界。改革开放初,柳市镇开始发展开关生产并逐步生产低压电器,直至形成电器产业集群,据说这归功于一个陈姓的当地人。假设如果这个人不是柳市镇人,而是来自其它村庄或集镇,那么今天这个电器集群可能就不一定会是在柳市镇了。后来,德力西和正泰跳出乐清,进军上海、北京,走向世界,就是打破集群自锁定路径,这也让柳市镇“一村一品”的电器集群得以发展并持续做大做强。

苏南素有乡镇集体经济积累的基础,可以走乡镇集体兴办工业的路径。与苏南不同的是,浙南农村缺乏集体经济积累,民营经济在温州从家庭作坊起步。家庭作坊与乡镇集体企业相比,没有条件去自己做营销;这样的情形下,能够为家庭作坊降低交易成本的专业市场就应运而生。围绕专业市场,民营经济扎堆集聚,形成地域化集群发展,获取区域产业发展的地域规模优势,集聚生产要素、释放规模效应,促进产业创新。这种产业在地域空间集聚转而实现专业化分工的社会化协作生产,结合浙江推进的专业市场建设,迅速形成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协作,造就了浙江民营经济块状集群化发展的典型:“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在浙江农村遍地开花,每个块状集群都是企业数量众多、产值规模可观的。

“一村一品”的发展演进

“一村一品”在浙江遍地开花以后,浙江的产业集群开始了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扩张,并且不断探索产业集群向产业链前后延伸;产业链延伸以后,集群企业的产业间和产业内专业化协作发展加快,集群的块状规模扩张更为迅猛。还是以柳市镇为例,在上世纪90年代柳市镇有1000多家低压电器企业,而如今,柳市电器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延伸,集群已经是以高低压电器、电子、仪表、机械等为主导的庞大产业体系,集聚企业5700余家,占据了全国电器市场80%的份额。

绍兴轻纺城是全国产量最多、设备最先进、专业市场最大的化纤纺织产业集聚区,如今已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多的纺织品集散中心,成为浙江的一张“金名片”;台州是全球最大的缝纫机设备制造产业集群,各种大型缝纫设备远销五大洲;据悉,在宁波某一县,就有民营服装企业660多家,从业人员4万多人,全国服装企业8强中,该县就占到1/4强。此外,大唐的袜业、苍南金乡的标牌包装制造业、海宁皮革服装业集群等等,都是乡村“一村一品”集群发展的代表。

永康五金产业集群是浙江“一村一品”发展的又一成功案例。五金产业围绕永康五金市场(中国科技五金城)集聚,带来的永康五金产业集聚和国内外市场的渗透。永康五金产业与市场的相伴发展,完整演绎了一个县域农村从贫困到富裕小康的蜕变,五金专业市场集聚起规模化产业集群,又将产业集群的规模化生产带到全国乃至世界市场,支持了永康县域乡村经济的成长和融入国际化的巨大成功。如今,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与举世闻名的世界第一商品城——义乌市场一样,运用数字经济赋能,发展远期合约、电子商务和数字贸易、远程交易,在率先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又迈上了建设现代化经济的新征程。

在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前,“一村一品”发展更多的是传统产业集群规模化扩张,是大规模出口国际市场的产品“走出去”。这一时期的国际市场需求强劲,确实支持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但今天,美西方对我国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脱钩断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过去,作为我国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力量的“一村一品”产业集群,可以近乎无限规模化扩张,如今已经不可行,已经开始遭遇土地供给不足和环境容量约束的天花板。

毫无疑问,以前的“一村一品”集群规模化发展模式亟须转型升级和重塑国内外市场空间,以实现适应新发展形势并符合新发展理念。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既重视发展产业,又重视乡村建设和改善乡村治理,旨在将农村、农民从农业生产和非农生产“机器”中解放出来,从而发展农村、建设农村和富裕农民。围绕乡村全面振兴,各地立足地方自然资源、自然景观、古迹文化、乡风民俗,走绿色发展、文旅发展和服务经济之路,实现由制造业为主体的“一村一品”向服务业为主体的“一村一品”模式转变。江苏、浙江在积极提升原来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一村一品”乡村经济同时,已经在大力探索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一村一品”乡村经济发展新路径,已然取得了不少成绩,催生了许多成功的新时代“一村一品”发展的故事。

江苏徐州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走的是非遗文化项目传承发展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香包特色产业与潘安湖景区生态湿地公园的文旅结合,是一个文化加持旅游业发展的成功典型。潘安湖生态湿地公园是结合基本农田再造、煤矿采煤塌陷区复垦、生态环境修复和湿地景观开发的城建旅游项目,是生态修复、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典范,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恢复和城建旅游开发提供了较好的经验。潘安湖景区项目的成功,在于融入非遗文化元素——马庄香包,发展以香包产业为主体的“一村一品”。马庄村结合潘安湖景区生态湿地公园文旅融合发展,对非遗文化项目香包进行“生产性保护”,开发香包特色文旅产业产品,丰富潘安湖景区的文化旅游市场,也实现了非遗项目的传承。

嘉善的巧克力小镇,嫁接西塘水乡古镇,满足人们对江南水乡的如梦幻想,让游人对水乡与古镇更加流连忘返。巧克力小镇园区有巧克力工厂,可以让游客参与了解巧克力制作的全部过程,向游客传递巧克力文化;有童话世界般的建筑,有观光小火车,园内风景如画;这里是村民、游客休闲之地,更是孩子们的快乐天堂。在西塘古镇景区,人们漫步在沿河古镇的亲水街巷中,感受水乡古镇的宁静与悠闲。再结合极具现代风情的巧克力小镇,给了居民和游客更多的选择和更大流连的空间。

以“一村一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2024年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在年初发布。一号文件要求各地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积极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千万工程”是对“三农”工作进行的系统部署,实施一系列“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包括建好“五好农村路”,这是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小镇打造的起始,也是“一村一品”焕发时代活力的契机。

在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基础上,探索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采用全新的投资经营模式和理念,打造乡村田园综合体,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在江浙农村发展成熟的“一村一品”更加立体丰富,更加贴近百姓生活,同时,也壮大了村集体财富、富裕了村民、改善了村容村貌,整体提升了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千万工程”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让城乡统筹发展之花在江浙大地美丽开放。如今,“千万工程”依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千万工程”的浙江经验正在全国推广,新时代“一村一品”建设已经成为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要抓手。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重在“三提升”: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在这“三提升”中,最重要的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有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和美乡村才可能成为现实。新时代的“一村一品”要秉持包容性发展,走“农业农村+互联网”“农业农村+旅游”“农业农村+文化”的绿色多元发展之路,对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有很大功效。

在“两山”理念发源地的浙江安吉,立足当地自有的白茶、毛竹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一个个特色白茶村落、竹制品加工制造业村落,“一村一品”的农副产品特色村落、竹下经济的养殖业、竹家具产业村、竹地板产业镇、竹盐牙膏村、竹化妆品面膜村等不断涌现。安吉将这类立足地方资源禀赋的传统产业“一村一品”嫁接互联网翅膀,实现传统产业变身为新产业。安吉一些村落的竹业、椅业和白茶产业,通过嫁接互联网,吸取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甚至管理经验,在生产和管理上实现信息化和自动化,从而实现业态的新型发展。旅游业也借助“互联网+”,实现更好的客源拓展和市场开放,让安吉的城乡差距显著缩小,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成绩卓著。

以“一村一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新时代的“一村一品”建设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发挥浙江生态优势,打造绿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一村一品”发展的应有之义。这就要求在“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浙江安吉“两山”银行,是生态浙江绿色发展的一种创新转化平台,存入的是“青山”取出的是“金山银山”。在“两山”银行,一座山、一个村庄,都可能是交易对象,风景变“钱景”。绿色银行搞活了乡村绿色资产,增强了农民资产的流动性和价值变现能力,也让农民感到生活更加有奔头。

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乡村全面振兴需要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发展农村第一产业,要努力形成具有地理标志的地方特色优势产品,进而对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进行加工、深加工,通过产业链接创造新供给;发展农村第二产业,要遵循生态工业的宗旨,严格制定企业排污标准,定期报告环境状况,维护乡村环境治理成果,确保乡村“生态宜居”;乡村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一、二产业的物流、技术、市场支持,以及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乡村民宿。

安吉鲁家村以旅游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村集体经济腾飞。鲁家村曾经是穷乱脏的山区小村,村中年青人都跑到嘉兴、宁波或舟山等地打工。为积极响应乡村全面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当地在外乡贤回乡发展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在乡贤的带领下,整治村庄环境,围绕村庄第一产业规划打造18家家庭农场,形成花卉区、果蔬区、农耕文化体验区、蒙古草原风情区等等;建设小火车观光道,冠以24节气的站点站名,在入村口修建旅游集散中心、礼堂,增强鲁家村农文旅服务游客的便捷和高效。

通过“生态+生活”“生态+生产”“健康+养生”“旅游+休闲”“文化+产业”“电商+服务”等等,将鲁家生态田园文化更好地呈现出来,丰富了鲁家村发展的时代烙印。鲁家村绿色农文旅发展,是“两山”理论的具体实践,是以“一村一品”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探析。“两山”理论讲习所,则以鲁家村“一村一品”生态农文旅发展经验,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宣传、讲授鲁家村的发展经验,让新时代“一村一品”发展之路广泛深入人心。

本文作者为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十四五”重大项目“区域共同富裕与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研究”(22JJD79003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略

责编:王 克/美编:石 玉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