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常抓不懈、持续深化减负工作

基层,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减负,关乎民生福祉、干部作风,关乎抓落实的成效和水平。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党中央持之以恒、精准施策,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

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审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正是以钉钉子精神常抓不懈、持续深化减负工作,把基层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广大基层干部才能放开手脚、轻装前行,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促发展、办实事。

一套“编码”明权责,避免“小马拉大车”。“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明确权责”就是要让干部知道基层“该办什么事、要担什么责”,避免将所有工作一箩筐塞给基层,让基层在“加压”和“重负”中逐渐迷了“双眼”、失了“重心”,陷入“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泥潭”。通过梳理工作事项清单形成过筛编码,防止各类任务无序压到村(社区),并通过实践反馈不断优化,每年对过筛清单进行调整,明确计划外任务一律不准列入,使任务事项更具明确性和实操性,并通过“智脑”比对、“人脑”复核的双重筛选,使传达到基层的工作“应减尽减”“应筛尽筛”,不断厘清县乡村三级职责边界,让基层工作减一点“千斤担”。

一个“口子”归事项,破解“千线一根针”。伴随数智化发展的时代趋势,政务电子化的过程中避无可避地出现了软件开发过滥、数据重复申报、工作过度留痕等现象,形式主义问题也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翻新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基层干部在工作时,也往往会因为“一项工作一个群、一场会议一个群”,逐渐演变为在疲于应付各个群的重复指令中错失真正的关键信息。因此,“基层减负”首先要减除的就是“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浙里兴村治社”系统上线后就一举取代了原先“五花八门”的工作群和APP,有效整合贯通了镇、村两级事项的“下派”和“上报”渠道,实现事项一口归集,杜绝各条线任务的随意派发和多头派发,有效缓解了既往“埋头联网报数据、无暇入户干工作”的现实困境,不仅减轻了工作量,更是理顺了工作机制,让基层工作减一点“重复项”。

一张“榜单”增实效,激活“干事新动能”。减“负重”不是减“担当”,减“形式”不是减“作为”,做好松绑减负的“减法”,最终是为了做好提质增效的“加法”,实现从“当下减”向“长久立”的转换。不仅要将考核融入日常,更能把评价落在实效,一改既往“平时记录不全、年底考核不准”的弊病,准确记录、按绩出分、“过期不候”、一键统分,也有效遏制了“平时混日子、年底打招呼”的作风纪律问题,真正激发了基层干部干实事、创实效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创新开发“揭榜挂帅”功能,为有能力、有想法、有冲劲的基层干部搭建比武平台,筛选出了一批图强争先、能担重任的“头雁”队伍,激发干事创业不竭动力,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实现上级资源精准下沉,让基层工作增一点“真实效”。

[责任编辑:李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