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前沿理论 > 正文

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综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时代号角。2024年8月28日下午,由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以下简称国创会)主办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国创会创始会长、学术委员会主席、原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郑必坚,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李毅,国创会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建设银行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洪章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并围绕会议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了发言。国创会会长、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原中央党校副校长徐伟新作了书面发言,会议由国创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主持。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和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勇气决心。

科学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要求

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确保正确方向和改革成效。大家一致认为,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必须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讲求方式方法,做到精准施策,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全面落地、取得实效。

《决定》将“坚持守正创新”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之一。李毅认为,守正创新是改革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鲜明气象。守正和创新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必须回答好合规律性守正“守的是什么”的问题,也要回答好合目的性“如何更好创新”的问题。守正就是要守好规律之正道、科学之正理、制度之正规、信念之正义;创新就要在新的起点上创好理论之新、实践之新、制度之新、文化之新。总而言之,创新是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只有真正做到守正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守正创新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应始终坚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两个结合”是守正创新的结果,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

徐伟新指出,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集成,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之时代性、世界性及其风险挑战的需要。加强改革的系统集成,要把握好系统集成的辩证要义,防止出现空间上“孤岛化”和时间上的“断裂式”,要关注各项改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辩证发展的观点把握改革及其进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这一总目标的统率下,多样性、差异性的各项改革构成新时代波澜壮阔的改革风潮。更加注重系统集成,要处理好“一”和“多”的辩证关系,坚持总目标的统率性和一元性,把分领域、分时段的多项改革统一到总目标的方向上来,做到以“一”统“多”。

李君如表示,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无论从我们党对改革开放历史地位的认识来说,还是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改革开放的恢弘实践来说,还是从这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承担的时代任务来说,新时代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将改革进行到底。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不懈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鲜明特点。党中央始终将改革开放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始终扭住制度建设这条主线全面深化改革,并要求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我们过去说过“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我们今天也可以说,“新时代最鲜明的特点是将改革进行到底”。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直面问题,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持续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如何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如何持续激发微观主体的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形成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新局面。三是如何应对非经济因素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将压力转化为改革的动力。四是如何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形成抓改革、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国创会副会长、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王晓鸣强调,《决定》明确的“六个坚持”重要原则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其中,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越需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落实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改革始终朝着正确政治方向稳步推进。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决定》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这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的新发展,为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突出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领域改革的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推进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必须遵循《决定》明确的方向和路径,把握好、落实好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安排,妥善解决我国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发改委开放司原司长赵艾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一是发挥影响和传导的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深度直接影响到其他方面改革的进度、深度。二是发挥基础和动力的作用。实践证明,只有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经济基础,才能为其他方面的改革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三是起到“牛鼻子”作用。改革越是千头万绪,就越要搞清楚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经济体制改革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个“牛鼻子”。通过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能够有力推动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化解、促进其他领域改革的协同,形成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障碍的强大合力,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赵振华认为,这里的“高水平”主要体现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既有活力,又有秩序。一是与高水平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二是与我国过去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比体现出更高水平。三是既注重吸收和借鉴发达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经验,也注重克服其缺陷和不足,还注重克服当下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痛点。四是不断健全各级各类市场,打造更为完善的市场体系。我们要充分认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厘清市场与政府的职责,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不断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国创会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刘兴华围绕创造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作了发言。他认为,面对经济增长的风险考验和严峻挑战,我们必须积极抓住发展机遇,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一方面,构建支持创新的体制机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最大程度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塑造我国新时代人才队伍新优势,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创造活力,解开“李约瑟之谜”、回答“钱学森之问”。另一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

王洪章认为,全会对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出的重大部署,必将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注入强大动力,不断开辟金融工作新局面。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历程,解决影响和制约金融业发展的难题必须深化改革。未来应通过进一步完善中央银行制度,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通过构建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积极促进经济转型;通过推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重点领域发展,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加快金融法制定,构建有效的金融治理体系,破除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堵点卡点,进而全面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康性和稳定性,推动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有力推动我国金融由大变强。

中国银行原副行长王永利指出,建设金融强国,需要配套建设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并积极培育良好的金融文化。他认为,建设高水平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加快中国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应通过整合并加快金融交易统一大市场建设,按照商业化、法治化、国际化要求,建设公平公正、开放高效、放管相宜、吸引力强的金融交易市场,并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统筹起来协调推进,以此推动金融体制改革,提升金融治理能力,为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统筹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协同发力、形成合力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十四个方面的系统部署,展现了我们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改革精神和不断发展、日臻精深的改革之道。要在重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政治、法治、文化、社会、生态、国家安全和党的建设领域的改革,注重各项改革的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推动各项改革在目标上相互配合、在实施中相互促进、在效果上相得益彰,形成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合力。

国创会国际文化交流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党委书记、副馆长单威认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应从以下方面着力。一是围绕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加强对“文化”的本质、结构和功能,以及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二是围绕树立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加强独立自主且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学术建设和传播体系及能力建设。三是围绕落实“两个巩固”,把握好弘扬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逻辑关联。四是围绕优化文化事业职能和提升文化产业品质与能力,推动文化工作主体高质量迅速发展。五是围绕完善意识形态责任制,加强文化领域人才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

国创会内刊执行主编、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陆小华指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决定》提出的重要改革任务之一,对进一步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出了明确要求。落实这项改革任务,至少涉及四个方面。一是把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放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层面认识、把握和实施。二是持续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更好发挥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力优势。三是通过发挥国际传播体系的能量和力量,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四是以“更有效力”的高标准构建国际传播体系,持续推进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国创会碳中和智能化产业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肖炘以落实“双碳”目标为切入点,谈了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认识。他认为,全会关于落实“双碳”目标的要求可概括为“一个新机制,两个体系,三个制度”。一个新机制,即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两个体系,包括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三个制度,即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以此为突破,构建一条惠及全球的交易能源变革之路,一条满足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开拓创新之路。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国创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吕本富指出,我国目前人才队伍庞大,但顶尖科技人才不足,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要把握以下四个关键点。第一,坚持需求导向,实现产教融合与科教协同的有效贯通,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第二,建立以创新链为核心的评价体制,用好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指挥棒”。第三,加快完善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激励性文件与措施,推动高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双向流动。第四,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持续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国创会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研究中心主任谢茂松认为,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内容。面对我国在部分领域依然存在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必须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从以前的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要把握科技规律,持续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充分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环境,把握科技竞争的主动权。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区域和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李金波认为,《决定》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加以谋划,为进一步破解科技领域改革难题、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指明了前进方向。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的红利,要围绕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谋划改革,创造更多新产品,催生更多新业态、新模式;围绕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破解难题,实现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围绕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系统部署,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打开新局面。(林珊珊)

[责任编辑:陈慧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