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大美青海:协调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

在中国西北的广袤高原上,青海省以其雄浑的山川和丰富的人文历史吸引着世人的目光。近期,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专题调研组深入青海祁连县、贵德县、尖扎县、海东市和西宁市等地一线调研,探访了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见证了青海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感受了这片高原上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生。参与此次专题调研的专家组成员有曾长期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的戴俭明、薛启亮、王宝华、王胜利等同志。调研组一行认为,青海省各单位各部门干部群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上勇争先,充分结合青海的资源优势,奋力书写了协调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

逐“绿”而“行”——生态与经济双赢

调研组首站来到祁连县,一片片肥美的草场和一群群壮硕的牛羊映入眼帘。祁连县是青海的“北大门”,占据着祁连山国家公园南麓的核心地带,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祁连山命名的县。

“祁连归来不看山”是祁连旅游的金字招牌。祁连县紧盯青甘大环线、最美227线、G213肃祁公路、G0611张汶高速峨堡段等重点旅游线路,加大旅游执法检查和案件查处的力度,严查旅游违法违规行为,立足绿色有机畜牧业资源禀赋、旅游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不断拓宽农旅融合产业链,提高文旅产业附加值,让群众搭上了“旅游车”,走上了“致富路”。

天境浓情盛夏,祁连清爽归来。漫步在这片土地上,可以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清新与芬芳。从冰沟露营基地到祁连山国家公园再到卓尔山,一路走一路看,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宁静而祥和的世外桃源。今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48.28万人次,同比增长29.26%,旅游综合收入26598.24万元,同比增长38.46%。

1

青海省祁连风景风卓尔山景区游人如织  摄影:赵海峰

祁连县还是畜牧业大县。目前,全县建成藏羊牦牛种畜场2个,核心群15个,存栏牲畜4500头只。“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上,我们积极响应‘四地’建设战略部署,致力于品种优化、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输出基地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祁连县委书记钢夫介绍说,祁连藏羊、祁连牦牛等特色农产品,不仅在品种培育上取得了新进展,而且在品质和品牌上也实现了飞跃,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活力。组建多胎型藏羊选育核心扩繁群4个,种群规模达到1309只。无角藏羊核心扩繁群3个,种群规模达到640只。先后建成粮油良种繁育基地0.2万亩,全县农牧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2023年末,全县藏羊肉产量0.58万吨,用于产品深加工0.04万吨,占总产量6.9%。在省内外设立直销门店15家,祁连农畜产品在省内外销售额达1.91亿元,省外销售额2213.6万元。

近年来,祁连县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以“1234”发展战略为蓝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幅幅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画卷正在这里渐次铺展。祁连县生态环境局以“国之大者”“省之要事”为使命,全面打响了污染防治攻坚战。通过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全面推进土壤和废物治理,祁连县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如今,黑河黄藏寺断面和八宝河断面的水质均达到Ⅱ类标准以上,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更是高达96%以上。

祁连山国家公园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冰沟基地)的建立,则标志着青海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它通过展陈中心和大数据中心,展示了国家公园的保护成果和创新经验,为公众提供了自然教育的平台。全息投影和球幕影院等科技手段,让参观者沉浸在生态保护的体验中。此外,祁连山国家公园的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设在5A级景区内,为野生动物提供救护和繁育服务。它不仅是野生动物保护的科研基地,也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

如今,在祁连县,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这里,环保科普活动如火如荼,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环保大讲堂座无虚席。祁连县通过创新宣传方式,如制作环境保护短视频、开设“铁村长大喇叭”系列栏目等,用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有效增强了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以“稳”促“进”——历史与现代交融

在青海省东部的群山环抱之中,有一个被誉为“高原小江南”的璀璨明珠——贵德县。这里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更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生态魅力,成为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土。

1

黄河奔腾,丹霞如画,田野辽阔——自然之美尽收眼底  贵德县文联供图

天下黄河贵德清。在贵德的山水间,生态旅游正成为一张新的名片。调研组一行来到远近闻名的“青海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在这里无需讲解员的解说便能感受大自然赋予贵德的独特风貌,大家不由得停下脚步,也跟游客们一样打个卡,都想把最美的景色、风光带回去,同样在“黄河奇石苑”一样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与美妙,在这里天地人和盛景处处可见。

在贵德,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贵德高原美地花田景区流转土地2380亩,建成集花田观光、休闲度假、青少年研学旅行、户外探险、原生态畜禽产品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观光生态旅游度假区,于2021年成功创建3A级景区。累计向周边群众支付土地流转金115万元,并通过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带动周边8个村250户脱贫户836人增收,户均年增收1740元。

民生保障,是贵德县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教育到医疗,从住房到就业,每一项政策都体现了对群众生活的深切关怀。通过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贵德县让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近年来,贵德县还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传统物资交流大会暨六月庙会便是展示这些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通过非遗文化的展示和互动,大会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4A级景区到农家乐,从民俗活动到文化体验,贵德县不断探索旅游发展的新路径,让旅游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如今乡亲们不再为日常琐事奔波劳累。生活富足,衣食无忧,家家户户的居住环境也日益变得更加宜人和美丽。”在河阴镇张家沟村,村民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黄河奇石苑、阿什贡国家地质公园、拉脊山的日出等这些自然与人文景观,不仅让游客流连忘返,更让贵德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大型赛事的举办,让贵德的名字传遍了世界。走进今天的贵德,游客不仅能享受到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风景,更能感受到这里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生态智慧。调研组专家王宝华表示,贵德把自然资源与人文历史有机结合,较好实现了生态保护、生产发展与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

向“新”而“兴”——自然与产业共荣

尖扎县,一个坐落于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小城,正以其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园区为支点,撬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尖扎县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园区自2015年起开始规划建设,如今已成为尖扎县轻工业基地的典范。园内集聚了食品、家具、藏传文化、纺织等20多家企业,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更为年轻人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走进三江源旦巴达吉毛纺厂,可以看到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将优质的羊毛纺织成一匹匹柔软的毛料。而在针线藏服有限公司,藏族妇女们正用传统工艺缝制着色彩斑斓的藏服,每一件都蕴含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1

尖扎县特色产业五谷画制作现场  尖扎县委宣传部供图

“园区的建设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成长的平台,更推动了地方特色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尖扎县三江源扶贫生态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拉郎介绍道,通过发展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服装加工、民族特色家具制造等产业,尖扎县正逐步构建起多元化的产业体系。据统计,园区每年可实现灵活就业300余人,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尖扎县的河湖长制,是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创新实践。在这里,河湖长们不仅要负责河道的清洁,还要监督河道的生态保护工作。他们定期巡查河道,及时发现并解决河道污染、非法采砂等问题。通过河湖长制的实施,尖扎县的河道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水质更加清澈,河岸更加翠绿。

尖扎的生态之美,不仅体现在水清岸绿,更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尖扎县的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但见山峦迭起,地势高峻,地貌多样,风景如画。在这里,游客可以参观圣刹洛多杰智合寺,感受藏传佛教的庄严与神秘;可以游览昂拉千户府,了解藏式贵族庄园的历史与文化;还可以探访古浪青春瀑布景区,体验户外探险运动的刺激与乐趣。

尖扎县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有藏传佛教后弘文化、独树一帜的“五彩神箭”文化,历史悠久的马家窑、卡约文化等。作为全省文化资源的富矿区,尖扎的经济发展同样不容小觑。2023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8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8亿元,同比增长7.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亿元,增长16.8%。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310元,增长6.3%。

人民论坛调研组专家表示,通过坚持绿色发展,尖扎县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更实现了经济的稳步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调研组成员王胜利指出,“尖扎县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尤其民族特色产品,实现一、二、三产联动发展,促进了县域经济的稳步提升。”随着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群众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尖扎县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向世界展示着一个多民族聚居区的和谐发展之路。

抓“数”先“行”——数据与生态起舞

青海的发展是西部大保护与大开发相互变奏的乐章。在生态保护区、民族聚居区我们看到了对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大保护,在实现可持续与传承中展现着青海之美。在城市化的海东与西宁,调研组看到了如同东部沿海城市一般的城市活力与产业发展。青海聚焦“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在绿色新能源与数字新产业等领域快速发展。青海具有绿电丰富、气候冷凉、地质条件稳定等优势,是数字产业发展的“天然良港”。

1

调研组一行探访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

调研组来到海东市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调研。作为全国首个100%清洁能源可溯源绿色大数据中心标杆,它创新打造出全国首个大数据中心领域源网荷储一体化绿电智慧供应系统示范样板。发挥青海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天然良港”优势,按气候资源条件合理设计制冷架构,主用自然冷却,机械制冷为补充,实现绿色低碳制冷。零碳数据中心不仅是行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应对全球环境挑战的必然选择。

调研组专家戴俭明指出,生态保护是青海省工作的根和魂,青海省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资源禀赋,创建特色产业,特别是大力推进“数字青海”和“绿色大数据”,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落脚点,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了突出贡献。

人民论坛调研组专家一致认为,此次青海之行,不仅是一次对乡村全面振兴与生态保护的探索,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里,不仅见证了绿色发展的力量,更感受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脉动。相信未来,青海省将继续在这条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独特力量。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人民论坛网和《人民论坛》杂志。

(执笔:陈阳波)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