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是各项政策部署的“第一落实者”,是联系群众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的一线。为基层减负,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必须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清理规范基层权责清单,明确基层应当履行的职责事项,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厘清权责边界。权责不清、边界不明,督查考核过多过虚,是导致基层负担重、基层干部疲于应付的重要原因。要坚持系统思维,把握社会治理权责关系,理清不同层级、部门、岗位之间的职责边界,建立健全上下级责任清单,科学规范“属地管理”,压缩工作模糊空间地带,防止层层向基层转嫁责任。要推动编制资源、管理权限、项目资金等向基层一线倾斜,构建边界清晰、分工清楚、协同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促进责权利相统一,形成上级推进、基层强基固本的治理链条。
坚持科学统筹,精准放权赋能。基层承担着大量上级职能部门的行政和管理事务,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的相应的管理权限和社会资源却未能同步,形成“大责任、小权力”的结构性矛盾。必须瞄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坚持因地制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向基层赋权的针对性、精准性,做到科学放权、精准赋能,将该下放的权限下放到位,不该由基层承担的事务收回上级,推动更多社会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放到基层,让“放权”真正“放得下”,实现基层权力基层享,基层事情基层办。
坚持常态长效,强化监督检查。文山会海、层层加码、过度留痕等形式主义顽疾,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要将常态化监督与建章立制结合,坚持把常态监督中发现的好经验、好做法总结出来,形成和发展为完备有效的制度体系,防止“击鼓传花”推责任、“偷梁换柱”不变通、“生搬硬套”抄文件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反弹回潮、隐形变异。要监督与问责两端同时发力,畅通监督举报渠道,通过明察暗访、信访举报、网络舆情、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紧盯老问题和新表现,做好对减负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真正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紧抓不放、一抓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