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部分明确提出,“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三个更加注重”既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实践经验的充分肯定和科学总结,又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改革方法论创新成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方法论指导。新征程上,只有更加自觉地把改革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人民立场,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系统观念,更加注重系统集成
系统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万事万物既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系统,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纵观我国4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许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每一领域的改革措施都指向制度、体制、机制的一体化推进和协同化发展,强调要发挥各项措施的联动效应,将国家治理体系中原本相互独立的各个系统合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宏观层面上,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紧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总目标,用好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的方法论,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在中观层面上,统筹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国防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良性互动;在微观层面上,健全完善与制度体制相适应的各项具体机制,勇于突破部门壁垒和利益藩篱,形成良好的沟通协同机制,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现象,从而保证改革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增强改革总体效能。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更加注重突出重点
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揭示出,复杂事物内部同时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在任何工作中,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中国的改革开放在“摸着石头过河”方法论的指引下,由农村到城市、由农业到工业、由计划到市场、由沿海到内地,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过渡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了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爬坡期,到了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任务之全、内容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全面梳理并攻克各方面、各环节存在的体制机制弊端,但“全”并不意味着没有重点、平均用力,而意味着要综合考量时间紧迫程度、条件具备情况、内容重要程度等因素,紧紧抓住根本性问题,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要害,做到有的放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聚焦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大问题,着眼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一是从改革背景来看,《决定》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三个面对”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擘画了发展蓝图,指明了目标方向。二是从改革主题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通过改革集聚中国式现代化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和力量,为完成中心任务、实现战略目标增添动力。三是从改革内容来看,一方面,要把“七个聚焦”作为主要着力点,《决定》中所提出的“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分别指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制度保障、本质要求、重要组成、重大任务、必由之路、重要基础、根本保证,是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具体展开和重点设计,是“改什么”“如何改”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要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是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位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七个聚焦”之首,其核心是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人民立场,更加注重改革实效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试金石”。我们党领导人民干事创业,历来主张“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强调要在“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价值取向,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站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发展战略高度,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清单转化为改革的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改革成就,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不断增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改革发展任务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必须“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坚持人民立场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必须将其贯穿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领域、各过程、各环节之中,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一方面,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要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按部就班、稳扎稳打地推进各项改革目标,汇聚起将改革不断推向前进的磅礴伟力。另一方面,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实绩实效,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真正解决现实问题,把认识过程中的问题导向转化为实践过程中的效果导向。而是否真正解决了现实问题,则需要由人民群众来评价。人民群众满意度既是对改革成效的客观反映,又将进一步推动改革走深走实,只有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随时回答和解决实践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真正取得改革实效,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作者:叶本乾,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汪思洁,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强国使命任务的逻辑理路研究”(SC22ZDYC2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