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家文化一直是基石般的存在,也是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根基所在。在我们家国同构的社会中,家文化是维护家庭关系和谐、促进社会更稳定发展的基础。
中国传统家文化是深深根植于家族制度的,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显著的与其他文化的不同之处,血亲关系作为家国同构社会的基础,把家庭与家族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家族制度产生以后,为了维系族人的正常生活、延续宗族,更好地管理家庭、调节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更好地教育一代一代的儿女,从而便有了教家、治家的家范和宗规、族训,形成了家族的家风。家训家风如此,家德等其他家文化也是因此而产生和发展的。
家训可以简单理解为是父祖长辈对家人和子孙的训示教诲。中国家训历史源远流长,从周文王临终前给武王的《保训》算起,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和流传,家训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部分,产生了一系列有思想深度和伦理意蕴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家训文献。
北宋司马光以《家范》《训俭示康》等家训,倡导“谨守礼法”和“德教为先”的治家之道,“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他嘱咐儿子“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在司马光家训的影响下,家族虽世代贵胄,却勤俭持家、和待乡曲,其家风一直为时人称誉。后有被朱元璋誉为“江南第一家”的浙江浦江郑氏家族,以其家训《郑氏规范》治家教子,告诫子孙“倘有出仕者,当早夜切切以报国为务,抚恤下民”。在这种家风影响下,该家族宋元明三朝出仕做官者达173人,无一人因贪赃枉法被处置。
家训文化的核心是睦亲治家、博爱以及立身。睦亲治家在于既有父子、夫妇、兄弟谨守礼法、各无惭德的居家之道,也有持家谨严、勤俭睦邻的治家之法。博爱是爱众亲仁、博施济众,救难怜贫、体恤他人,中和为贵、文明谦恭,近善远佞、慎择交游,好生爱物、物人一体。立身便是立己,涵养爱心、蒙以养正、励志勉学、洁身自好、报国恤民。
“家风,亦称门风、家声、父风等,是家庭或家族的风气、风格与风范,是在累世繁衍生息的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立身处世之道、道德面貌和价值观念的综合体。”颜之推曾谈及家教家风对其家礼修养的重要影响,他说:“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清,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颜氏家训·序致》)“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良好的家风可以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家人、子弟在家庭生活中继承先辈的优良品德和优良传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发挥约束和激励家人行为的积极作用。
中华民族的“优秀家风文化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融入民族的血液里,为我们提供了安身立命、轨物范世的可贵镜鉴”。而个人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守的伦理道德被称为家德。个人不仅应当遵守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的五伦规范,也必须注重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修养,即“五伦八德”是家德的基本内容。
家德文化主要以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调适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规范和保障家庭生活的进行,也对成员的道德品行、人格塑造产生重要影响。如明礼诚信一直被视为待人接物的重要原则。《论语·季氏》中有言:“不学礼,无以立。”一个缺乏礼貌、教养和修养的人在社会和乡邻之中是很难立足的,因此教子习礼、懂礼、有礼是家风家教的重要内容,同时坚持信义,恪守信用也是进行正常人际交往的言行规范,被视为立人立业之本。
此外,传统家庭同样重视“贵和乐群”的处世之则。先秦思想家荀子提出,“人之生,不能无群”,“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篇》)“乐群”指乐于合群,“贵和”即贵在和谐,合群是和谐的条件,和谐是合群的目的,故曰“以和为贵”。源远流长的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一块瑰宝,是新时代家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
如今虽然时代变了,与传统社会的差别也异常显著,但是对于中华儿女来说,家作为社会基础细胞的事实没有变,家庭在孩子成长成才中所承担的职能没有变,这就决定了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血脉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家文化,在中国当下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是新时代家文化建设的丰富滋养。家风淳正,民风归厚;家风隳坏,贻害社会。以家训、家风、家礼、家德、家学等在内的传统家文化,“其有关立德修身、齐家睦亲、蒙以养正、扶危济困、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精华,我们应当高度珍视、认真挖掘,将那些仍然具有时代价值的内容吸纳借鉴于今天的家风建设和家庭教化。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作为传统社会的文化现象,家风文化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需要我们根据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批判地吸收借鉴”,转化为新时代家风培育和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营养。(家承<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