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我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日渐壮大,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蓬勃兴起,聚集了大量新就业群体,探索如何做好“三新”组织的党建成为一项紧迫的课题。
凝“新”聚力,推动党的组织应建尽建。“三新”组织流动性高,需建立街乡镇与市场监管、工商、人社等部门联动机制,多方式摸排区域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基本情况,分级分类组建党员动态信息库,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适时派驻党建工作引导员,探索“党建+就业”联动模式,畅通本土人才回归绿色通道,运用单独、联合、派驻组建等方式,充分吸收“流动党员”、转化“口袋党员”。着力构建灵活的组织体系,推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新”有所属,实现组织和党员的“双向奔赴”。
暖“新”关爱,推动党建业务融合发展。经营发展和党建工作不能“各吹各的曲、各唱各的调”,要破除“两张皮”就要解决“内生化”的问题。融合党建工作与经营发展,将党组织、党小组建在产业链条、商圈楼宇、车间班组上,将业务阵地转化为党员教育阵地。探索“党员点单+组织接单”的培训方式,从各行业“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等行业力量中组建送学队伍,线上线下同步开展政治学习和讨论,切实解决“工学矛盾”。做好学习引导,也要主动联系服务,建立综合党群中心、区域党建工作站、服务网点三级服务体系,促进不同群体共享共用。常态化收集意见建议,提供政策咨询及法律援助服务,保障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合法权益,推动“小哥驿站”“小哥公寓”等特色项目,把温暖和服务送到新就业群体身边,引导“三新”组织健康发展。
以“新”提质,推动社会治理共建共享。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不同领域的非公党组织借助党建联席机制团结在一起,覆盖广、潜力大,是推动城市基层治理的强大助力。因此要充分发挥“三新”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鼓励身处关键、核心领域的党员积极投身行业建设,争做“头雁”,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鼓励新就业群体充分发挥“时刻在路上、时刻在网上”的特色优势,参与“随手拍”,及时反馈街头小巷的安全隐患、矛盾纠纷、市容市貌等问题,定期评选先进典型,形成“发现反馈处置激励”的闭环工作机制。党旗领航,以“新”提质,以质促“新”,一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作者:申健,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街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