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读书 > 正文

书评|深中通道的文学呈现

《龙腾伶仃洋——深中通道建设纪实》/李春雷 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对于珠江口外的伶仃洋,人们既十分熟悉又格外陌生。熟悉的是她的名字,陌生的是她的所在。她曾因南宋名臣文天祥的“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仃洋里叹零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而千古留芳,也因在持续不断的海上中外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闻名世界。但是,人们对过去伶仃洋上掀起的风波巨浪,对在伶仃洋畔发生的历史事件,以及与伶仃洋有关的人物故事等等,不是熟视无睹,就是一无所知。

报告文学家李春雷的《龙腾伶仃洋一一深中通道建设纪实》,不仅有对建设者及工作环境的“了解之同情”,而且还有对深(深圳)中(中山)融合、珠江东西两岸合作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切关怀和前景期待。作者长期生活在祖国的北方,却游走于全国各地,尤其对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情有独钟,曾凝视过岭南春晓时的木棉花开,也曾于伶仃洋畔、菊城小巷里寻找过“红衣姐”的倩影。无论是对改革开放时期风云人物的“理解”,还是对平凡世界的小人物“红衣姐”的“同情”,都能大处着眼,小处发力,饱含深情,充满睿智,真正是“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深中通道的诞生,既是创新的标志,也是创造的过程。而如何反映谋划者和设计者的创新思维,如何呈现劳动者和建设者的创造过程,如何讲述参与者和观察者的故事,如何表达社会各界的心声,则是对作家眼力、脚力、脑力和笔力的一次最直接最严厉的考验。难能可贵的是,李春雷恰恰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面对,成功地接受了一切可能的挑战。

李春雷撰写报告文学的作风,在深中通道的写作上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多次深入深中通道建设现场,通过密集的访谈和实地观察,用作家最敏锐的视角、最细腻的情感,最真实的感受,将建设一线的组织者、劳动者的容貌、行状、言语、心声等详细地记录下来,为人们了解建造的过程,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文本。

作者不仅用心用情地实地观察和采访,而且巧妙地选点和取材,匠心独运地谋篇布局,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再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诚如文学评论家李晓东所言:“全书将深中通道这一庞大复杂的工程划分为若干板块,以时间为基本脉络,采用大开大合、贯穿古今的方式,将读者以最快的速度、最灵动的方式,带入到深中通道各个项目的建设中来。作者以西人工岛、东人工岛、海底隧道、伶仃洋大桥、中山大桥等控制性工程为‘板块’和‘堡垒’,用精湛的文字构建起宏大的施工场景,用细腻的描写树立起建设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读者了解到那些坚硬的‘板块’如何被建造,高大的‘堡垒’如何被浇筑。同时,建设者们感人肺腑的群体形象,也在这一过程中被活灵活现地摹画出来。”

事实也是如此。作者在这部纪实文学作品中,用巧妙的构思,把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级工程描绘得玲珑通透,把“直线加方块、钢筋加水泥”的建造过程刻画得栩栩如生,把冰冷的海水和建造者的汗水化合为温馨的情愫和发热的光源。序章“向海而生”,表达了古今中国人出海的愿望;“相望千年”,回眸了人们耕海的千年历史;“探海勇者”,凸显了组织者和建设者的创新精神和独特的创造力;“海中筑岛”和“巨龙之吻”,讲述指挥者和建设者的精益求精的科学理性和兢兢业业的职业操守;“极限枢纽”、“巧夺天工”和“砺戈秣马”,反映了建设者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踏浪逐梦”“长龙卧波”和“海天约定”,记录的是建设者个人的担当和集体的意志以及追求完美的品格。尾声“海风拂面”,既讲述了作者的观感,又表达了对建设者的敬意。全书以建设者为纪实描述的对象,以重大的建设工程为讲述纪事的文眼,宏观审视和微观描摹相辅相成,文字简洁明快,生动有趣,落地有声,既有带入力,又有现场感,使读者身临其境,让参与者感同身受,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深中通道的特殊性和建设者的创造力!遗憾的是全书篇幅过于紧凑,人物故事略欠生动,章节之间的联系略显松散。不过,瑕不掩瑜,目前呈现的也许是所见最好的,巳经表现的也许是最合理的实在。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冰心《成功的花》中最令人激动的诗句:“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我坚信,深中通道,是伶仃洋上腾飞的又一条巨龙;建造深中通道者,是一批新时代的创新者和创业人;而深中通道的纪实者,则更是这一建筑奇观的描述者和这一伟大工程的历史书写人。他们都付出了自己的智慧和汗水,都是新时代的追梦者和赶路人!(作者胡波系历史学博士、教授,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