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其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回答了“谁来领导改革”的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导向,回答了“改革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坚持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本质要求,回答了“什么不能改、什么能改”的问题;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依托,回答了“如何改革”的问题;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回答了“如何保障改革顺利进行”的问题;坚持系统观念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回答了“以何种方法和思维设计和推进改革”的问题。
【关键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六个坚持”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贯彻“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六个坚持”重大原则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制胜之道。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对新时代新征程上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自信与历史主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
《决定》指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浪前行、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其具有的显著理论优势保证了党谋划和推进改革的真理性、科学性。恩格斯曾深刻指明:“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①这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改革理论的思想真谛,为中国共产党认识改革必要性、把握改革规律、推进改革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以思想理论创新引领改革实践创新,形成了关于改革使命、改革方向、改革目标、改革策略、改革动力、改革方法等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创性思想,指导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在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展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革篇”的强大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就拥有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改革观的科学理论指导,确保了改革更好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政治方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旨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方向是题中之义。由此,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直接关系到改革性质和发展方向,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举旗定向的统领作用。加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将改革进行到底所面对的任务更重、困难更多、风险更大,更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掌稳改革之舵、领航改革之向。为顺利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落实相关战略步骤安排,《决定》突出强调“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提出了“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改革部署和要求,以期在党的自我革命中更好引领社会革命,力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志不改、道不变、心不移。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系列部署落地生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广泛凝聚人民群众的共识和合力,形成齐心协力抓改革的良好工作格局。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形成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组织体系,具有覆盖全、动员快的强大组织力量。就改革而言,党中央是党的大脑和中枢,负责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党的地方组织负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谋划推进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党的基层组织负责将所有决策部署落实到基层,组织动员群众齐抓改革、共促发展。这种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有力保障了党中央的重大方针和改革决策部署能够得到贯彻落实,有利于全党全国在改革上统一思想、统一步调、统一行动。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集聚起万众一心、推进改革的磅礴力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导向
《决定》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我们党推进改革发展的执政理念,也体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导向。
改革为了人民,是作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决策的出发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本着增进人民福祉的价值立场,深入推进就业、教育、收入分配、医药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托幼、公共文化、基层治理等民生领域改革,注重从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利益问题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历经新时代的伟大变革,我国改革开放迈上新征程、开创新局面、呈现新气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了新期待,这是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再出发的价值源泉。唯有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改善人民生活,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才能以人民群众追求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为牵引,更好激发其继续投身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改革依靠人民,是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的着力点。在改革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广泛听取群众的改革建议,善于通过调查研究从广大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汲取改革智慧、寻求改革良方,极大增强了改革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得以向纵深推进的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信任人民、扎根人民、团结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想在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时间紧、压力大、困难多,决定了我们更要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思想智慧和前进动力,紧紧依靠人民把改革推向前进。
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根本目标的落脚点。改革主要是通过调整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因此,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内在地构成了改革的鲜明底色和内在要求。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可以确保人民群众在改革过程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汇聚人民群众奋进新征程、助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磅礴伟力。
坚持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本质要求
《决定》指出:“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则、有立场的,不能走偏、走邪、走样。坚持守正创新,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固本培元、蓄势赋能。
守正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战略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多次讲,改革不是改向,变革不是变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定信心,即守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可以指导改革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根本保证,能够保障改革过程中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引领改革朝着中国式现代化方向凯歌前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确保了人民当家作主,使得改革始终惠及人民、造福人民。这些是我们干事创业的“根本”,赋予了改革以强大真理力量、领导力量、实践力量、保障力量。全面深化改革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然会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由此,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之正,有助于在改革的时代浪潮中不离经叛道、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和国强必霸的歪路,坚定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
创新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增添生机活力。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讲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干过的伟大事业,既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舞台,也迫切要求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改革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的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涉及各方面体制机制完善,必然出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这需要提出新理念、探索新办法、创造新成果、实现新突破,助推全社会活力的竞相迸发、充分涌流,使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开创新局面。
守正与创新一体两面、相辅相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同时要敢于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这不仅是对改革本质要求的深刻诠释,也是对守正与创新在改革过程中辩证关系的深刻揭示,表明“守正”为“创新”夯实根基,“创新”为“守正”积蓄活力,二者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密不可分、相互促进,为改革提供强大动力与支撑。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只有既做得到“守正”,又始终坚持“创新”,才能找准改革方向、增强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韧劲,推进更深层次的改革。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依托
《决定》指出:“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依托。
在筑牢根本制度中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根本制度,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起顶层决定性、全域覆盖性、全局指导性作用的制度。②《决定》对筑牢根本制度作了科学规划,如党的领导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需要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又如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时,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再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需要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丰富各层级民主形式,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筑牢根本制度,有利于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根基,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制度优势保障。
在完善基本制度中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基本制度,就是通过贯彻和体现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基本原则、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发挥重大影响的制度。③基本制度主要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决定》根据实践发展提出了诸多改善和完善基本制度的改革举措,如要求完善产权制度、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惩罚性赔偿制度、市场准入制度,以促进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的完善;又如强调完善协商民主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以更好完善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完善基本制度,有利于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不断拓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广度和深度。
在创新重要制度中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要制度,就是由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派生而来的、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具体的主体性制度。④《决定》第二板块(第二至第十四部分)和第三板块(第十五部分)主要突出了各领域重要制度的深化改革,并在每一部分以清晰条目说明了重要制度的创新要求。例如,《决定》从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等方面,指明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创新路向。创新重要制度,旨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有利于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制度保障。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
《决定》指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形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法治以法律为基础,具有强制性的规范功能,具有“立”和“定”的特质。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不断“破”和“变”的历史过程,若缺乏法治的“立”和“定”,就容易出现社会秩序失范、改革变道走样等问题。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就越要通过全面依法治国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塑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此,《决定》指出:“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从而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妥善处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利益关系。法治本身具有分配正义的功能,是协调、解决社会利益矛盾的重要方式,可以保障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各经济主体和公民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同全面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法律规范妥善处理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利益关系,以法治的权威性化解改革分歧、凝聚改革共识、汇集改革合力,不断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巩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成果。法治以强大的国家机器为后盾,在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之所以如此,在于法治可以将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以法律的强制性切实保障改革举措的落实,增强改革的规范性与执行力,使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决定》部署一系列改革举措和改革要求,许多涉及法律的制定、修改、废止、解释、编撰以及相关授权、批准等工作,需要不断深化立法领域改革,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
坚持系统观念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
《决定》指出:“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启示我们需要以系统观念的思维方法谋划和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追求事半功倍的效果。
坚持系统观念以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系统观念以系统思维为出发点,着重强调处理好系统各要素间的关系。《决定》彰显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性布局,既对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作了系统化说明,通过阐释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导思想、总目标、重大原则建构起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框架,凸显出改革的方向、立场和任务;又对各领域改革进行了合理有序的系统化安排,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注重保持不同领域改革之间的关系张力,使改革的各方面全过程都围绕总目标展开。作为一个系统过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搞好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衔接,处理好重大关系,使各项改革更好关联与耦合,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共振效果。
坚持系统观念以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性。系统观念着眼事物内部构成要素的有机统一,强调立足整体视域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善于以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研究解决问题。《决定》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以整体视野进行顶层设计,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提出了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放眼全局谋划改革的系统思维、把握长远推进改革的战略思维。由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将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使整体利益产生乘数效应。
坚持系统观念以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协同性。系统是由诸多子系统按照一定次序与排列组合共同构成的,每一个子系统相互作用赋予了系统以整体性质和整体功能。就此来说,系统观念特别强调优化各子系统及其相互间关系,以促成事物更好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不同领域改革都会彼此产生影响,且需要其他改革的协同配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朝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聚焦发力。”《决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战略部署,十分注意各领域改革的协同配合、互动共谋,自觉推动各项改革的有机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例如,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要实现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活力秩序,需要做到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的辩证统一,有赖于及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而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强调深化立法领域改革,则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提供了必要保障。
(作者为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文勇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教育部当代社会主义重点研究基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研究专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项目编号:SDZXWT01)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01页。
②③④《〈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75页、176页、176页。
责编/谢帅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