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立足于当前社会发展格局,着重强调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内涵丰富、主旨鲜明,三方面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共同致力于我国创新体制机制和经济高质量建设,擘画了新征程教育科技人才创新发展的蓝图。要在深刻认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协同、三位一体关系的基础上,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C964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教育、科技、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整体系统,只有三者协同发展、统筹推进,才能不断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与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相互依存、互相成就、密不可分。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教育是基础。教育可以使人获得知识和技能,增强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并持续影响下一代的思想观念和能力水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尤为凸显。只有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是关键。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能够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也是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支撑。坚持将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只有不断加强自主创新,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积极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是根本。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资源,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才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更加重要的位置,反复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新时代新征程上,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不仅是国家应对复杂挑战、推动持续进步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促进社会全面繁荣的关键力量,对于支撑国家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
全面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综合改革
统筹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必须全面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综合改革,打通影响三者良性循环的痛点、堵点,有助于充分发挥教育、科技和人才的综合效应,有利于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形成正向循环、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合力。
教育优先发展,必须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优先发展教育是当前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强调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为保证当前新型举国体制的深入推进需要将教育摆在基础地位。
完善高等教育培养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教育高水平开放。高校作为生产力、科技人才和技术创新的凝聚点和重要载体,要发挥好高校教育的排头兵作用,在培养人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动把好政治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评价改革。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营造良好教学模式和育人环境,聚焦“五育并举”的发展理念,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以融合培养和全面培养的发展模式为引领,完善高校科研创新机制,着力提高创新人才、创新素养、创新理念的转型升级,为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储备人才资源。与此同时,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纵深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
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保证区域资源配置。为进一步推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建设、助推科技人才强国建设,需要优化教育活动的结构要素、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聚焦现代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为导向,将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相互融合,鼓励支持跨学科、跨专业相互交流合作,支持工科、文科之间的学术交流互鉴,支持民办院校在教育基础研究、科技研发投入等方面的发展规划,并以公办院校一流学科为标杆。在教育资源上,国家需要进一步鼓励高校发挥教育育人的能动作用,并号召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教育领域财政投入,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在原有区域教育资源基础上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保障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和输出。
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深入推进,如果缺少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就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
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保证科技创新力量稳步增强。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变,要以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战略需求、人民生命健康为导向,优化要素资源配置,释放创新发展活力,完善中央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以加快形成适应新时代、新需求的科技创新体制保障和技术创新保障体系。在科技创新体系上,要持续优化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以国家科研机构、研究型高等院校和科技创新企业为主导,有效调配技术创新资源,确保国家科技研发建设的有序推进。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各创新主体要在立足于自身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持续向“新”发力。聚焦现代产业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建设,瞄准未来产业发展潜力和潜在优势,以现代产业为中心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和实践。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要统筹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实施科研计划稳步建设、保证科技创新效能有效投入,为科技强国提供机制保障。
人才引领驱动,必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人民事业要不断发展,就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当前,我国正处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需要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为导向,推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健全。
进一步建立健全国内外人才应用机制,强化国内外人才保障机制。通过实施更加积极、更加有效、更加稳定的人才引进政策,拓宽青年人才引进通道,实施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对接,巩固当前我国人才队伍和科研团队。要更积极加强人才对外交流,鼓励青年科研人才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座谈会,支持有条件的科研院校主动走出去,在海外建立研究院和研究所,吸引当地优秀科研人才。
强化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空间布局。企业科研机构作为技术人员聚集地,要想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活力和技术优势,就需要建立健全国内外人才应用机制,巩固我国人才队伍和科研团队。针对不同年龄技术人员给予劳动薪酬保护、实施薪酬分类管理,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保证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分布,持续深化东中西部人才协作,加强人才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统筹协调工作,以人才激励机制调动人才流动的积极性,推动各地区、各区域的人才资源共享。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是第一动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关键在于协调推进、一体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发展的探索经验,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实践再次证明:只有把科技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成功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各种外部冲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双循环经济格局的构建都迫切需要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坚实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努力在基础研究、尖端科技、“卡脖子”技术等若干重要领域形成竞争优势,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赢得战略主动。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科教兴国根本在人才,人才培养归根结底要靠教育。教育现代化不仅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更有助于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以来,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其中,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国际社会公认的普及化阶段,每年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撑。而今面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要以前所未有的历史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担当起以教育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的时代重任。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同科技和人才事业发展相协调。坚持教育公平,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以基础教育为基点,以高等教育为龙头,以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为目标,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首先,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我国人口资源众多,培养优质人才的基础雄厚,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在于提高自主人才的培养质量。要立足建设教育强国的基本战略,对标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导向,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使用一批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充分发挥人才对我国发展的支撑作用。
其次,健全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有利于人才实现价值的评价机制,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让各路高贤大展其长。
最后,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把科技自主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显著优势,通过强化党和国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打通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协同科研攻关的堵点,大幅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为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优化识才、爱才、敬才的良好创新环境。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全面创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国家发展、社会进步需要借助强大动力,资源、能源、资本、劳动力均是推动力,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创新。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创新作为推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重视。
另一方面,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我们既不能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也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当前,我国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攻关期,其中的关键在于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必须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进行全面创新,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部署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创新的基本原则。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围绕三大战略支持全面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是新时代以来,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结合起来的特殊的资源配置与组织方式。举全国之力,聚八方之智,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有利于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取得更大突破,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有利于在国家层面实现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的高效联通和配合。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关键就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教育、人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的统筹,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凝聚推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强大合力。总之,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以新型举国体制支持全面创新,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合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提供强大动力。
(作者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授)
【注: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坚持人民至上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2ZDA009)和吉林大学“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项目编号:SKX202400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人民日报》,2024年7月22日。
②习近平:《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求是》,2023年第18期。
③习近平:《开创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求是》,2024年第12期。
④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求是》,2024年第11期。
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⑥习近平:《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 抢占先机迎难而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人民日报》,2018年5月29日。
责编/孙垚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