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部分青年焦虑的表征、触因及其缓解

核心提示: 当下部分青年容易陷入焦虑情绪中,主要表现在发展型焦虑、情感型焦虑及面对不确定性的焦虑三个方面。青年在经济转型阶段的感知性落差、在智媒时代的认知困境、在寻求成功与遭到挫折之间无所适从是主要的触发因素。缓解青年焦虑,关键在于通过自主成长提升内在稳定性,获得纾解焦虑的内在力量,这就需要青年拓宽关注视野,提升思考深度;增进自我认同,减少精神内耗;提升实践能力,以确定的行动应对不确定性。

【摘要】当下部分青年容易陷入焦虑情绪中,主要表现在发展型焦虑、情感型焦虑及面对不确定性的焦虑三个方面。青年在经济转型阶段的感知性落差、在智媒时代的认知困境、在寻求成功与遭到挫折之间无所适从是主要的触发因素。缓解青年焦虑,关键在于通过自主成长提升内在稳定性,获得纾解焦虑的内在力量,这就需要青年拓宽关注视野,提升思考深度;增进自我认同,减少精神内耗;提升实践能力,以确定的行动应对不确定性。

【关键词】青年群体 焦虑 青年成长 【中图分类号】D432.6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在青年亚文化中,“内卷”“摆烂”“孤独”“拖延”“失真”“鼠鼠文学”等词汇频频出现,截至2024年3月,微博“青年焦虑”相关话题索引热度合计高达1.6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18—34岁的国民焦虑量表均值与抑郁量表均值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龄阶段。如何正确看待部分青年的焦虑情绪、归纳分析其现实表征,厘清焦虑背后驳杂的触发因素,探求缓解青年焦虑的可行方法,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部分青年焦虑的现实表征

一是发展型焦虑。当代青年成长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被寄予成为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厚望。然而,美好的社会期待和发展目标在激烈且多重的现实社会竞争中给青年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压力,青年群体在追求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容易迷失于世俗对“成功”的定义,在群体间出现低效化的“内卷”现象,由此产生逃避和内耗两种负面情绪。对于前者而言,当个体发现通过学习、工作上的努力无法实现能力和发展的向上延展时,会产生无力感,这种状态导致一些青年选择“躺平”,甚至“摆烂”。对于后者而言,个体内核失稳,易沉溺于外界给予的假性反馈中,过于重视他人评价,出现他信力覆盖自信力的认同危机,导致一些青年被捆绑在外界“按部就班”的时间法则里。无论是逃避还是内耗,当劳动力的投入大幅高于产出时,一些青年不得不在外部条件受限的情况下进行密集的内部竞争,在竞争中消耗个体的自我价值,这样不仅不能为社会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进步与发展,反而会渲染群体中的焦虑情绪。究其根本,发展型焦虑源自青年人对未来发展道路的不确定,这种模糊感不仅降低了部分青年对人生无限可能的向往,也消解了他们直面挑战的勇气。

二是情感型焦虑。青年在“人际世界”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在与他人产生情感联系的同时,也面临价值观层面的摩擦与碰撞。当代青年的情感焦虑更偏重于“涟漪效应”内层,即亲子关系、朋辈关系和两性亲密关系层面。首先,异质化的价值判断导致亲情焦虑。根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官方统计信息显示,“90后”和“00后”的独生子女率分别为32%和60%,他们受到全部家庭成员的呵护,其父母不免将自己的期望寄托在他们身上。然而随着年龄增长,青年所持有的“自由意志”与长辈所坚持的“成家立业”传统价值观呈现出不同,亲子双方对幸福生活的定义产生差异,于是滋生了无法相互理解、相互说服和相互满足的焦虑情绪。其次,难以预测的价值选择诱发友情焦虑。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不同的人生走向给友谊带来考验,在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张力下,青年之间的友谊由长久性陪伴转化为阶段性分享,面对经营一段友谊的沉没成本,一些青年人更倾向于选择随缘而生的情谊,以避免分离性焦虑。另一方面,人在潜意识中会和与自己处在相同境遇的他人进行比较,当这种比较发生在友情关系中时,所带来的情绪起伏会高于其他竞争关系,诱发朋辈焦虑。最后,不稳定的价值内核引发爱情焦虑。青年对两性间亲密关系的认知是懵懂而好奇的,在解锁“伴侣”这个角色的道路上,甜蜜幸福的感情体验往往伴随患得患失的情绪波动,爱情的不稳定性极易诱发青年的焦虑情绪。

三是面对不确定性的焦虑。青年的注意力不仅局限于自身,也关注社会问题。在就业、住房保障、文化发展、公共假期、国家安全、科技创新等众多领域,都有青年参与讨论、贡献智慧和力量。然而,随着青年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力增强,他们面临的选择增多,体会到的不确定性就会更多。在心理学视域下,一个人的选择增加,他对于未知的恐惧也会增加,当开始思考能否承受某一选择带来的后果时,焦虑情绪就演变成了自由选择的代价。更加残酷的是,身处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之中,一些青年的选择在短期内显得苍白无力,于是他们开始恐惧自主选择,而倾向于参考别人的意见。与特立独行的风险相比,很多青年人更愿意规避价值冲突的可能性。因此,“不知道如何选择”的疑惑感和“判定选择也是徒劳”的无奈感相互交织,使得部分青年渐渐失去在周围世界中自主选择的欲望,从而产生焦虑与无措的情绪。

部分青年焦虑的触发因素

青年在经济转型阶段的感知性落差。国内外经济环境发展变化在给青年的成长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就国际社会而言,对照经济学领域经典的康波周期和库茨涅茨周期,世界经济目前处于低水平增长阶段。就国内环境而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走在全球价值链转型升级的前沿,越来越注重对创新型、科技型人才的培养,对青年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形势和产业结构升级提出的人才需求,校园时期的梦想和初入社会的现实形成对比,一些青年产生了心理落差,其精神负荷也不断增压。

青年在智媒时代的认知困境。青年是互联网的主力军,也是热点事件舆论声量的关键。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不同的传媒场域相继出现,虚拟现实、元宇宙、大数据等进一步强化了媒介的实践性、交互性及体验性,青年在网络空间中得以更充分地认识宏大的世界。然而,互联网在赋予大众传媒鲜活生命力的同时,也削弱了媒介空间的秩序性,使之充斥着杂糅交错的价值观念,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一些青年网民的认知。加之,智媒时代的大数据算法通过对青年的网络画像分析,推送同质化内容以获取流量效益,从而形成“信息茧房”。青年受众一旦陷入错误的价值观漩涡,则很难突破固化思维,当网络中出现与个体偏好相悖的声音时,不被认同的焦虑和难以破圈的惯性会牵引出一些青年的愤怒情绪,极易引发网络空间舆论战。若长时间受到“回音室效应”的影响,青年容易出现认知偏激化、失序化等问题。

在寻求成功与遭到挫折之间无所适从。传统教育模式时常将“完美主义”作为价值的象征,使之与“成功”建立正相关联系。在这种教育模式下长大的一些青年在构建意义世界时,会为很多事情预设一个完美的目标,一方面在大方向上对自己和他人期待过高,另一方面又极易纠结于小细节的成败,久而久之,容易出现心理弹性降低的情况。心理学实验发现,完美主义者常常将时间浪费在“满分”上,奉行“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的原则,在事情筹备阶段过于担忧结果,给“开始”赋值了较多的先决条件,比如掌握了所有技能、拥有成熟的时机等,这无形之中会放大任务难度,导致一些青年因迟迟不敢迈出第一步而出现整体拖延行为。“完美主义”不仅会在行动上瓦解青年的冲劲,也会在精神层面限制青年的格局。低容错率的心态使一些青年一味追求过程顺利,导致试错的心理成本增加,容易陷入紧张情绪之中。一旦事情的走向开始偏离预期,则自信心受到打击,焦虑情绪也随之产生。

青年焦虑的缓解理路

拓宽关注视野,提升思考深度。青年人的视野和格局不仅影响其自身的发展空间,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年焦虑的延续往往是由于其困于已有的思维认知中,仅关注自身困境。只有拓宽关注视野,提升思考深度,用更全面的视角思考其置身的世界,才能在陷入焦虑情绪时找到自救的良方。面对互联网算法带来的“信息茧房”,要提升独立思考能力和辨别真假能力,突破信息壁垒,让技术更好地为自己服务。同时,青年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域下,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体自我价值的真实性蕴于社会价值之中。青年群体要树立高远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国家发展中获取个人进步的底气,拓展个人发展的空间,延展个体生命的厚度。

增进自我认同,减少精神内耗。自我认同包括自我理解和自我实现。一些青年在身陷挫折时易产生畏难情绪和依赖心理,当面对否定与不理解时往往会因他者评价而怀疑自己。然而,每个成熟的个体都应拥有独立选择的能力和对自我选择的认同,价值观层面的自洽是减少内耗的关键所在。尽管青年人需要亲人的支持、朋友的理解、伴侣的陪伴,但在此之前,青年首先需要成为自己,因为情绪价值的交互性决定了人只有先对自己负责,才能给予他人前行的力量。坚定的自我认同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青年无需因繁杂的声音而动摇,相反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高配得感,端正自己的目标、认可自己的行为,生成战胜焦虑情绪的内生力量。

提升实践能力,以确定的行动缓解情绪焦虑。中国高校联盟传媒面向全国199所学校的大学生展开调查,结果显示,97.1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或偶尔有“拖延症”。拖延行为是个体行动力不足的表现,主要有两个诱因:一是个体设立的目标难度与自身能力不符,无法将其细化成可操作的具体步骤;二是个体缺乏专注力,易受其它因素干扰。总之,当事情进度与初始计划产生偏差时,部分青年会因自责、急切等心理而产生焦虑情绪。因此,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首先,青年要清醒辨别虚拟世界和真实生活。青年要清楚地认识到网络信息技术的来源和旨归都是现实生活,应掌握基础媒介常识,洞察失真信息,既不迷失于庞杂的信息洪流之中,也不自困于“信息茧房”,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目标。其次,青年要懂得进行目标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有分析问题的智慧,更要有采取行动的勇气。”若能够将宏大叙事一步步具化为可实施的路径,在行动的过程中设立清晰的优先级次序,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则能减少面对未知的恐惧。最后,青年要学会自我奖励。奖励的存在能够带给目标附加意义,也能使青年更加享受奋斗的过程,将情绪转化为正向反馈以减轻压力,缓解焦虑情绪。

(作者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名琛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湖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新时代大学生精神生活引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求是》,2020年第24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文本库)》,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

③刘俞希、毕若旭、程思:《超97%大学生被拖延症困扰》,《中国青年报》,2019年4月22日。

④傅小兰、张侃等:《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

责编/周小梨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