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春玲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历史主动是指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在尊重历史规律、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基础上体现出来的洞察历史大势、抓住历史机遇、推动历史进步的精神气质和实践品格。掌握历史主动是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中形成的独特优势”。其本质是人类实现生存意义的主动。历史主动是在人类实践中所形成的,其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存在总是动态的、差异性的,并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是在长期奋斗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
历史主动体现为高度的历史自觉。先进的社会制度建立起来后,并不能自动解决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我们党始终保持忧患意识,正确认识了历史发展规律,在历史发展大势面前不是被动应对,而是顺势而上、主动作为;成功把握了历史规律,根据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科学预判所处的历史方位,对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保持高度清醒、作出正确抉择。可以说,历史主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进程中积极地塑造和引导发展的能力,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构建的理论自觉和实践筹划。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主动精神
中国共产党通过百余年探索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在历史规律性和人的活动的主体性结合中彰显出开拓创新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凸显出高度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是历史唯物主义全面自由的价值理念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产生互动,主体自由自主地推进现代化过程的主动性建构。“‘主动性’意味着实践主体脱离了某种依附性关系并按照自身的意志自由来行动的自主状态。”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面对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的新趋势,我们党充分考虑到“人口规模巨大”这一现实特征。一方面,充分发挥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通过实现规模化效应,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注意解决人口规模巨大带来的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压力,确保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我们党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推动共同富裕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效。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我们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业水平,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时代以来,我们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可持续地惠及全体人民。我们党领导人民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创造了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自觉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以其深刻性和前瞻性,通过辩证法打破历史同一性逻辑,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从物质生产方式和现代生活方式的视域研究社会形态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机制与动力源泉——资本逻辑,诊断与阐释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化的本质问题,将现代性批判上升到政治经济学批判范式。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体现在对现代生产过程及其内在逻辑的研究中,展现了对现代化进步意义与资本现代性的双重视角。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中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主导着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物质生产、社会结构、文化习俗等,使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一个不平衡的、充满矛盾的有机整体。而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内在机制和动力来源,决定着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布展以及弊端的形成。
资本作为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的同时,也是导致现代性危机和现代性问题的根源。我们继续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好资本,也必然要正视资本的逐利本性,正视作为社会权力的资本带来的社会问题。改革开放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生产要素的市场化和资本化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深层动力机制,同时资本的另一面——作为社会关系支配力量的社会权力,也没有被忽略。在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和作为社会权力的资本之间保持清醒的“边界意识”,是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实现的理论主动和理论自觉。
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探索并发展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并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指导下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经验进行学理升华,使之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规律的制度形态、运行逻辑和价值追求。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任何基于社会整体的重大战略布局都是在充分考虑个体愿望、动机与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之间寻求平衡,即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有着本质区别。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展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追求。具体来说,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和最大的优势,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最高原则。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超越了资本现代性逻辑、传统社会主义逻辑。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现代化与资本逻辑密切关系的剥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遵循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历史主动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构建与形塑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百余年辉煌的成功密码。
处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风险与危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它以资本主义因素在西欧的萌发为逻辑起点,随着世界市场的开辟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不同国家由于历史文化、基本国情、历史使命不同,选择的现代化道路也会有所不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持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革命逻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过程中,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并肩作战,前所未有地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经历了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因此,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短暂地经历了资本物化的阶段,人们感受到了现代化筹划中资本力量的强大,但并没有出现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的系统性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化模式,开拓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可能性和开放性空间。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视域下,能否驾驭资本,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评判不同现代化道路孰优孰劣的重要标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不在于有没有资本、搞不搞市场经济。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特征,就要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国式现代化,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式,通过改变、调整生产关系,扬弃传统的资本逻辑,引导资本的自然属性和驾驭资本的社会属性,发挥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的优势激活“资本的文明面”,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西方现代化的内在性超越。应当承认,作为生产要素存在的资本逻辑有其正当性、合理性、合法性,而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逻辑与作为社会权力的资本逻辑是不可分割的同一体。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引导资本更好推动生产力水平跃升、服务实体经济,遏制资本无序发展,疏堵结合、放管并举,才能有效激发资本的正向能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现代化的世界历史坐标中,面对新时代、新特点、新问题,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是解码中国发展道路的重要关键词之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实践的客观反映,同时又展现出普遍性意义,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