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新工科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改革方向,其教师能力的提升对于夯实新质生产力基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其培养与发展对于提升国家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关键汇聚点,加快提升新工科教师能力,不仅是新时代的呼唤,更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
坚守教育强国初心,深刻领悟新工科教师能力的时代价值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新工科是主动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新工科建设是适应新时代科技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的重要举措。教师作为新工科建设的关键要素,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新工科教育的质量和成效,进而影响到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加强新工科教师能力建设,对于夯实新质生产力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提升新工科教师能力,引领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先锋力量。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推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竞相涌现。新工科教师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扎实的专业知识、宽广的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是新时代适应科技革命趋势的必备素养,新工科教师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其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将直接影响到科技创新的成效。加强新工科教师能力建设,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提升新工科教师能力,重塑新时代产业变革的核心支柱。今天的中国也面临内部经济增速换挡以及外部打压遏制上升的诸多风险与挑战。产业变革也在加速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牵引源头创新的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创新人才,也需要服务新型产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加强新工科教师能力建设,有助于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推动整个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通过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念,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带动传统工科的转型升级,以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提升新工科教师能力,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引擎。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关键是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的关键引擎,应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展现更大作为。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新工科教师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加强新工科教师能力建设,有助于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新工科教师能力建设能够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科技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
秉持至诚报国信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淬炼新工科教师卓越素养,塑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领跑者。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产业创新为主导因素,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参与国家社会需要的科研项目和产学研合作,提升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这些人才将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
聚焦教师培养培训质量,构筑卓越教师成长的沃土与生态体系。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只有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聚焦教师培养培训质量,才能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要优化新工科教师结构,构建多层次教师教学发展的培训体系,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梯次结构;鼓励教师跨学科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增强青年教师对新工科建设的感性认知和思想认同,注重骨干教师教学竞赛能力和项目创新能力的培训。注重教学名师引领和实施教学改革,开发教学改革项目,推广教学改革成果,带领教学团队建设。以国家、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加快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紧缺人才。
强化教师创新实践能力,铸就新工科教育领域的科技创新高地。当前全国各地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和实践,高校应积极加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需求对接,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主动调整教学思路和方向,建设校企地协同的新工科教育科创平台,对接科技产品孵化,构建新经济与新工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打造“高校主导、企业共建、政府支撑”的新工科教育科创生态体系。通过共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共享互联。鼓励高校优秀团队下沉产业一线,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紧密合作,参与企业研发项目,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学生理论水平、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方位发展,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基础扎实、工程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推动课程体系与技术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适应和支撑能力。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新时代的使命和任务,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工科教师能力提升作为夯实新质生产力基础的重要抓手,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高校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打破学科壁垒,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强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新工科教育的“中国理论”和“中国范式”。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作者:刘导波,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工商大学本科生院院长)
基金信息:本文系2020年湖南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地方高校新工科教师多层次培训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