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着力打造面向未来产业培育的专利战略

摘 要:随着前沿技术持续密集突破,未来产业成为重塑全球竞争格局和重构创新版图的关键力量,培育和发展未来产业成为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新机遇。相较于传统产业,未来产业的出现使得科技创新向着知识来源交叉融合、技术发展路线叠加纠缠、竞合关系动态变化的高阶方向演化,对于传统情境下的专利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战略提出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挑战。我国正处在未来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在新形势下,应调整前沿技术创造、应用场景转化及产业价值实现中的专利战略,并在政府治理、技术演进以及市场需求三重逻辑下,重新审视专利布局参与方的角色功能,为我国未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关键词:未来产业 专利战略 三重逻辑 角色功能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形势、贸易格局、技术进步的发展和变化,创新链、产业链及价值链也随之迅速延伸扩张、深度演进,产业布局成为影响和决定国际分工的关键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通过深入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同时避免被长期锁定在价值链低端环节,进而被制约高质量发展进程成为全球化进程背景下不可避免的问题[1]。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与发展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和效率提升的引擎[2],前沿科技的产生和商业化催生出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为代表的未来产业群,产业竞争与升级已成为重塑国际竞争格局、重构全球创新版图的关键力量[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要“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未来产业在前沿技术驱动下形成,是着眼于新技术、新产品、新领域、新赛道的新兴产业。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先进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前沿科学研究与通用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不仅引领新形势下技术进步的方向,更加速技术研发进程、推动科学研究范式迭代升级。在此情景下,企业所面对的市场消费需求、产业竞合态势以及创新生态环境同样发生剧变。在专利制度成为保护和激励技术创新的重要独占机制的前提下,专利战略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谋求最佳经济效益的重要谋划[4],也成为助力未来产业培育的重要环节。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专利护航优化未来产业培育的支撑体系。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科技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的若干措施》中,更是重点强调要强化知识产权战略在未来产业培育中的支撑作用。面对产业发展和创新版图的深刻变革,调整企业、产业乃至国家层面的专利战略进行应对,已成为培育和发展未来产业的重要举措。

未来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典型特征

未来产业概念提出以来,引发学界广泛且深入的讨论,各国政府也纷纷通过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明确基于本国需求的未来产业发展路线。深刻理解未来产业的理论内涵、实践进展、典型特征、可能引致的重大变化,并与我国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是面向未来产业培育,制订和调整专利战略的重要前提。

未来产业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进展

关于未来产业概念及特征的学术讨论由来已久。美国学者亚历克·罗斯在2016年出版的《未来产业》一书中提出“未来产业”概念,并指出机器人、大数据、生命科技等将成为推动全球创新浪潮的关键产业。李晓华和王怡帆(2021)认为“未来产业是受前沿技术推动,以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升级的需求为目标,代表科技和产业长期发展方向,未来对国民经济形成重要支撑和带动,当前尚处于孕育孵化阶段的新兴产业”[5]。王小林和谢妮芸(2023)认为未来产业的核心特征在于前沿科技的深度应用、交叉融合以及多主体合作推动创新三个方面[6]。

从全球未来产业发展的实践情况看,美国、日本、德国等均积极开展前瞻性部署,通过战略、科技、产业、政策“四位一体”共同推动未来产业谋篇布局[7],力求抢占发展先机。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于2019年发布《美国将主导未来产业》报告,将未来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随后,美国相继通过《NSF未来法案》(2021)、《无尽前沿法案》(2021)等,明确关键技术领域并出台财政投入等配套支持措施。2024年2月,著名科技咨询机构iCV TA&K发布《2023年全球未来产业发展指数报告》(2023 Global Future Industry Index,GFII-2023),美国、中国、英国、韩国、德国位列全球未来产业综合发展前5位。其中,我国在人才与教育领域排名首位;在技术领域方面,2023年人工智能大模型和量子信息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加速,可控核聚变掀起研发热潮,科技企业之于未来产业的技术引导性突显[8]。

综上所述,未来产业的概念、内涵及发展方向得到学界及业界的广泛关注,虽没有统一结论,但仍为未来产业研究勾勒出基本轮廓。基于现有文献和政策文件,可以发现,未来产业具备技术布局的前瞻性、研发转化的不确定性以及应用场景的复杂性和融合性等基本特征,未来产业的出现必然会对传统知识产生和转化过程产生颠覆性影响,进而引起科技创新体系与生态系统之间的高阶演化,同时也对传统情境下专利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战略提出挑战。显然,研判未来产业相较于传统产业的趋势性特征及可能带来的变化和需求,可以作为部署和调整面向未来产业培育的专利战略的出发点。

未来产业的趋势性特征与引致需求

知识来源的交叉融合。传统产业的支撑技术边界相对清晰,而对于新兴技术来说,其产生的核心原因和主要动力是技术的会聚交叉特征[9]。随着技术创新难度的增加,这一特征表现愈加明显[10]。驱动未来产业产生的前沿技术知识来源的会聚交叉特征更为突出,一方面体现为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和流动,单一学科不再能够满足未来产业应对复杂应用场景的知识需求,另一方面在于分属于不同领域技术的相互借鉴和重新组合,直接表现为国际专利分类(IPC)复杂度的提升。

以未来健康赛道为例,新型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不仅有赖于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支撑,同样离不开人工智能、脑机交互等多领域的先进技术赋能。这种知识来源的交叉融合不仅加大了知识获取难度,也对开发者的知识吸收和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专利技术的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分析现有技术和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信息,也应从传统视角下技术进步与产品应用识别向更加复杂的知识来源和技术融合方向分析转变,从而识别出具有颠覆性潜力的发明。此外,企业专利战略的制定也需要不同学科背景和技术领域人员的充分参与。

技术发展路线的叠加纠缠。未来产业面临高度的不确定性,有别于传统产业发展中知识吸收—技术研发—应用试验—成果转化链条上的接续活动,未来产业发展的各环节间呈现叠加纠缠状态。基于对于未来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各国前沿技术研发竞争日趋激烈。倘若简单地依照传统行业的技术发展路径进行,可能会导致宝贵的研发时间被浪费,并错失重要的市场机会。未来产业所面对的是变幻莫测的市场需求,以及前沿技术持续突破带来的各种可能性。这就要求企业把握好未来产业技术发展的规律,在努力提高技术创新水平的同时,统筹考虑生产效率,以及与市场需求互动的问题,增强技术管理、整合和动态调整能力,以应对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的快速变化。这对专利战略的制定本身以及与企业总体发展规划的协调提出更高要求。

竞合关系的动态变化。未来产业改变了传统产业内部不同技术创新体系之间的互动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性被打破,企业间竞争与合作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处理与利益相关者及竞争对手的关系是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点工作,传统产业视角下企业的竞争哲学是通过提升核心能力、构筑竞争壁垒来分割更多的市场份额。布局未来产业同样需要获取竞争优势,此外还特别需要留意企业间竞合关系的动态变化。在技术研发方面,不同知识基础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显著提升颠覆性技术产生的可能性;在专利实施方面,未来产业支撑技术的融合性也促进了应用情景的丰富和拓展,企业间的专利许可交易也将趋于频密;在产业链布局方面,当未来产业处于孕育期,企业无法完整预测并占据全部产业价值链条,寻找可能的合作者构筑完整产业链是更为现实的选择。此外,合作关系的建立并不局限于企业间,政、产、学、研、用等主体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将进一步深化。这就要求企业在制订专利战略时要充分了解技术发展趋势与自身研发能力,在独自研发、合作研发或是购买技术中做出合理选择,同时在合作研发中做好对于技术抢占、权属争议、信息泄露等风险的防范。

面向未来产业培育的专利战略布局

根据《2023年全球未来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数据,我国未来产业综合发展已位于全球前列,但在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国际合作与趋势应对等方面的排名相对靠后,其中,国际产业链参与程度指标更是在报告所研究的20国中排名第19位。在产业发展方面,我国生物技术产业与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报告评选出2023年20个未来产业城市(集群),在生物技术产业排名中,北京、上海仅分别位列第13和19名。未来,世界各国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信息等产业领域的竞争将持续加剧,我国应进一步布局未来产业发展,从谋求单一突破走向整体提升,摆脱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封锁”和“高端限制”[11]。在专利战略布局中,从创新生态群落中的专利战略以及专利布局中参与主体的角色功能两方面做出调整,为应对未来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做好充分准备。

创新生态群落中的专利战略调整

专利战略广泛地运用于专利权的获取、许可以及实施等三个阶段,贯穿于专利创造、保护、管理及运用的全过程[12]。随着世界主要国家进一步深化未来产业布局,专利战略逐渐成为各方关注焦点。一方面,专利战略是企业开展技术布局、参与未来市场竞争的重要策略;另一方面,未来产业具有前沿技术驱动特征,在未来科技和产业竞争中,专利的权益纽带和信息链接功能日益强化。调整专利战略不仅可以应对未来产业对于创新生态、科技体系的冲击,更是主动参与到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的实践途径。

李军凯等(2023)构建了未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框架,将创新群落分为前沿知识创造群落、应用场景转化群落和产业价值实现群落三类[13],本文在此框架基础上,探讨面向未来产业培育的关键环节和参与角色专利战略转变的可能路径。

前沿技术创造中的专利战略调整。差异化、高质量的专利布局与动态调整的专利战略是前沿技术创造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这其中既包括尚在探索中的细分赛道,也有已形成低水平竞争和低端化发展倾向的产业领域。在国家积极推动未来产业培育的背景下,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有学者梳理出19个将未来产业列入“十四五”规划的省市,发现规划目标多有重叠。在部分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和资本短期逐利的牵引下,各类资金集中涌向相似赛道,市场机会被稀释[14]。在一些竞争趋于白热化的未来产业领域,“质量先于数量”的专利申请战略将为企业带来更多机会。截至2024年6月,科技巨头英伟达市值已超过3万亿美元,但其有效专利不过8000余件,这种突破性、高质量的研发策略不仅节约了有限的研发资源,也降低了陷入低端竞争的可能。

专利布局的差异化、把握核心技术则是更为现实的调整方向。专利导航为产业规划、技术研发、风险防范及专利布局决策提供支撑,因此,在产业赛道布局的专利战略制订中,应充分发挥专利导航作用。以专利数据为核心深度融合各类数据资源,全景式分析各区域发展定位、产业竞争格局、企业经营决策和技术创新方向,提升研发决策部署的精准度和科学性,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此外,未来产业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建立常态化专利导航工作机制也可以提升企业专利战略的动态调整能力。2023年,元宇宙概念活跃度下降,众多科技公司陆续宣布调整相关业务,提供了企业前瞻技术布局中专利战略动态调整的良好示范。在研发进程中,也应密切关注和分析同领域以及相关领域其他开发者的研发进展和专利公开信息,及时调整自身研发策略。

选择与自身技术水平和外部市场发展情况相匹配的技术保护机制,做好专利与技术秘密的统筹安排同样是前沿技术创造中专利战略布局的重点。面向未来产业培育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需要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对适合于通过专利制度保护的技术应当积极主动布局。在专利战略层面,根据战略动机倾向的不同,专利战略可分为进攻、防卫和组合型三大类。不过,传统专利战略类型的单一、固化使用难以应对未来产业的不确定性。一般情况下,主要国家均重点发展的产业赛道中的技术研发和专利角逐相对比较激烈,譬如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对于此类技术而言,更适合通过专利实现保护,采用进攻型专利战略则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抢占技术制高点、强化竞争优势。而对于成熟度相对较低但未来市场空间较大、产品化时间更长且创新门槛较高的技术来说,专利申请要求的技术信息完全公开以及专利权保护期的有限性(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反而不利于维护其技术专有性和市场份额。对于这类技术,或许恰如马斯克所言:专利已然成为弱者游戏,技术秘密是更合适的独占机制,甚至是通过技术开放带动更多参与者共同推动产业发展。不过,考虑到日益激烈的研发竞争形势,此类决策应当十分审慎。

应用场景转化中的专利战略调整。专利作为产品进入市场的保护伞,专利区域布局策略应充分考虑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发展情况。防范海外知识产权风险,加强知识产权的海外布局,将成为未来产业技术顺利“走出去”、免遭恶意专利诉讼“狙击”的必修课。相较于传统产业,未来产业技术所面临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广泛,全球专利布局的需求更加强烈。为了科学制订全球专利布局战略,企业需要了解全球知识产权制度和专利流程。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利法律及相关规定存在较大差异,企业进行海外专利布局要充分考虑未来主要产品经营地区、竞争者经营范围以及当地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此外,未来产业发展对国家技术竞争力及经济实力提出更高要求。相较于传统产业,未来产业的集聚性更强,这也应当成为企业在识别产业主导国家、选择布局地域时的考量因素。

专利技术标准化战略将专利战略与技术标准紧密结合起来的做法,被发达国家企业普遍采用。该战略以专利技术为后盾、立足于技术标准而制定,旨在使企业获得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当未来产业处于孕育期,将专利布局与标准研制联动起来,正是抢占技术竞争有力位置、构筑技术壁垒、赢得先发优势的最佳时机。对于相关政府部门而言,应结合未来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激励,鼓励领军企业牵头成立相关产业领域的国际性标准化联盟,实现从标准执行者到标准制订者的角色转变。

产业价值实现中的专利战略调整。在宏观层面上,产业价值实现中的专利战略调整要从与国家战略导向和市场需求相匹配的角度入手。未来产业旨在完成从基础研发到应用研究再到新技术产业化的创新链全程整合,[15]产业价值实现不只是完成从前沿科技突破到经济价值实现的转变,还包括技术进步带来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提升,进而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及新动能。未来产业要赢得良好的发展空间,既要符合国家战略导向,也要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相较于传统产业,未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更具战略意义,其所对应的市场消费行为和消费倾向的变化速度更快、更难以预测。因此,在未来产业布局中应不断完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利运用为目的的专利创造体系,充分利用专利信息资源和专利分析制订和调整专利战略,实现专利决策与产业需求情况、国家战略导向的深度融合。

在微观层面上,企业专利战略调整也要与企业总体战略布局保持一致,并做好专利产品、商标品牌以及市场营销之间的统筹布局。从狭义角度看,专利战略主要涉及专利信息、专利技术开发、专利申请、专利引进、专利实施、专利运用许可等维权和增值活动。从广义角度看,专利战略作为知识产权战略的一部分,与商标战略、品牌战略、市场营销战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16]。推动未来产业价值实现不仅要关注技术层面上专利的布局、申请与转化,也要注意市场逻辑下与商标战略、营销战略的协同推进,全面提升技术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这对专利及商标申请时间、地域、内容匹配等的协同布局提出更高要求。

三重逻辑下的专利布局参与方角色定位

未来产业发展是多学科融合、多技术链接的复杂系统过程。在面向未来产业培育的专利布局中,需要各方面协同发力,从资金、技术、平台、人才、体制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

治理逻辑:政府部门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对于未来产业的前瞻谋划作用,提供有效的治理保障。2023年地方两会的相关信息显示,已有18省市布局生物健康产业、17省市布局类脑智能、13省市布局氢能与储能产业和量子信息产业等。各地政府对于未来产业的布局应紧密结合地方科技优势和产业基础,避免产业布局重复化、长期战略短期化、创新资源分散化等治理问题出现。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通用技术研发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解决前沿技术突破的“贵与难”问题,不仅需要政策引导,还需要高强度的资金投入,政府除了投入必要的财政资金,还要推动社会资本投向未来产业。此外,未来产业也对新形势下的产业治理提出新要求,对于尚处于萌芽阶段的未来产业,必须构建一个既宽松又容错的创新环境,同时强化监管措施,对潜在风险保持高度警惕。随着产业成熟度的逐步提高,治理策略亦需相应调整。

技术逻辑:高校院所发挥知识支撑作用。未来产业发展需要国家战略规划引领、政府扶持以及资本推动,更需要创新力量的投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科技创新主力军,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中均应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在创新领域展现出显著的成就。一方面,高校为未来产业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来源和成果积累。2024年上半年,我国内地高校作为第一单位在三大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Nature)、《科学》杂志(Science)、《细胞》杂志(Cell)总计刊出原创论文182篇,位居全球第二位;截至2023年底,国内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9.4万件,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四分之一。另一方面,未来产业的支撑技术研发需要多学科知识、多领域技术的交叉融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场景和知识融合基础对于催生未来产业技术有着天然优势。此外,具有战略思维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是创新策源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力量。作为培养人才的核心场所,应以产业需求为牵引,促进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强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为未来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支持。

市场逻辑:企业发挥技术价值转化的主体作用。培育未来产业是为了通过前沿技术突破赢得先发优势,通过实现技术的经济价值提升国家竞争力,技术能否高效转化是关键突破口。因此,未来产业的培育不仅需要前沿技术突破作为动力源,更需要直面市场竞争的各类企业的全面参与。企业是产业的基本组成单元,作为市场主体,在技术价值转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介质功能。与此同时,要注意发挥科技服务类企业在技术价值转化中的链接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

结语

未来产业的冲击不仅体现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层面,还会引致产业创新生态乃至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性变革,向知识来源交叉融合、技术发展路线叠加纠缠、竞合关系动态调整的高阶方向演化。由此触发进一步调整专利战略的需求,而系统参与角色变迁及其战略行为又会进一步促进生态系统的形成和演进[17],企业、产业、国家专利战略的部署和调整与未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形成互动关系。

我国正处于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的关键历史机遇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18],准确把握未来产业发展态势、关键特征以及其对于专利战略的引致需求是优化未来产业培育支撑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在未来产业驱动形成的创新生态系统中,前沿技术创造、应用场景转化以及产业价值实现是实施专利战略调整的关键群落,布局高质量、差异化专利技术,充分发挥专利导航作用以识别产业技术发展大势,选择与竞争态势和开发者能力匹配的技术保护机制,提升专利战略的动态调整能力是前瞻布局中专利战略的调整重点。增强国际专利布局意识,提升标准化建设和参与能力,将有效提升未来产业支撑专利技术的应用转化能力。专利战略的制订和调整要更加注重与国家战略导向、市场需求侧变动以及企业总体战略的有机结合,提高企业竞争力、适应力、协调力以更好地实现产业价值。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企业、政府部门、高校院所的积极性,发挥各自优势,探索治理、技术以及市场三重逻辑互恰的未来产业培育之路。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面向新征程的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2VRC126)的阶段性成果

执笔: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陈强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博士生 安云梦】

注释略

责编:冯一帆/美编:王嘉骐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