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科学构建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

长江经济带发展事关全国发展大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十多次来到长江沿岸考察,主持召开了四次座谈会,亲自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掌舵领航、谋篇布局。2023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南昌市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把长江经济带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人民智库在深入分析人才引领驱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价值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6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59个三级指标的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

人才引领驱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价值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沿江省市和有关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统一思想,提高站位,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新形势下,科学研判、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现实任务。

立足国内,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面临不少卡点瓶颈,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有待提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任务依然繁重。长江经济带产业基础雄厚、市场活力巨大,有基础、有责任、有能力践行新发展理念以解决好长江流域各省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放眼世界,长江流域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横贯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长江经济带将在统筹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加快区域深度融合发展,在扩大投资贸易、促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在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用好两种资源,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增加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和推动力、提高支撑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能力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引领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有更大作为。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需要而且能够吸引集聚各方面高端人才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具有广阔的发展纵深,市场需求潜力和发展回旋空间大,下游的长三角城市群、中游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上游的成渝双城经济圈是支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三大“核心”,在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领头羊”的重要作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实现这样的奋斗目标不仅需要各领域全面发力,还需要人才作为强大支撑,将长江经济带的区域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一方面,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加强科教资源的优化组合和科技创新的协同配合,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积极布局新领域新赛道的引领性技术攻关,吸引集聚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提升科技前沿领域原始创新能力,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加强产业链协同合作,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同时,围绕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聚焦应对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等重点领域,加强基础研究、技术联合攻关,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长江经济带的创新发展,吸引各方面人才。人才是知识的创造者、发明者、传播者和使用者,是创造财富最重要的资源,是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把人才建设、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才能更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长江经济带科技教育优势突出,科研机构和各类人才富集,产业基础雄厚,既有创新资源丰富的上海、合肥、武汉、成都、重庆等城市作为创新策源地,又有苏州、无锡、常州等产业基础扎实的传统工业重镇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地,还有沿江省市的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能吸引集聚更多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引进利于现代化建设的高端人才和科研团队,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工作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需要而且能够提升沿线城市人才吸引力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城市与区域竞争的关键。人才流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一般指人才在不同国家、地区、产业、职业、岗位之间的流动或转移。人才携知识、技术、信息等资源,人才的合理流动能为城市或区域带来知识积累与创新合作,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转化为城市创新网络的发展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是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的重要保障,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求沿线城市科学研判影响人才流动的内外因素,吸引更多人才。

人才与城市综合环境构成动态的复杂系统,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传递信息、物质和能量。基于文献研究结果,影响城市人才流动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组织和个体三个层面。从宏观的社会层面来看,城市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特征、政策配套保障、劳动力市场、城市文化氛围以及生活环境等影响人才的选择;此外,人才自身更好地发展,背后需要庞大的科技基础支撑,如何完善城市甚至区域的支撑体系,也是城市未来亟需关注与思考的问题。从中观的组织层面来看,薪酬待遇福利、工作本身特征、考核晋升制度、组织发展前景、组织文化与工作氛围、领导同事关系等影响人才的去留意愿。从微观的个体层面来看,个体价值观、工作满意度、子女配偶、家庭支持、个体能力与特长以及年龄、性别等人口统计学特征影响城市人才流动。

综上所述,作为理性的个体,在选择城市或工作时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综合地区、城市或单位所能提供的职业发展机会、创新配套、情感支持、安家条件等要素作出其是否会加盟某一城市或单位的决定。此外,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具有鲜明的产业特征,就长江沿线各城市而言,需要依据自身特色及产业特征等,在区域创新能力、营商环境、教育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着力。同时,沿线城市还要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完善人才制度体系,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改善人才服务软环境,积极探索“才城”互动与融合的培养模式。

构建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与原则

理论框架

城市人才吸引力,是指一个城市能够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的能力,反映的是一座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对人才吸引力与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来源于人才流动理论。心理学和管理学侧重从微观个体层面开展研究,将个人主观因素、组织因素纳入人才流动的雇员离职模型研究中。经济学主要从工资、劳动力与市场结构、就业机构等方面研究人才流动,有学者认为人才流动是由于“推拉”造成的,流入地存在有利于改善人才生活环境的拉力,而流出地存在不利于改善人才生活环境的推力。此后,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状况、工作条件、政策保障、人文环境与生态环保、寻求爱情、突发政治事件和公众健康事件等因素也被纳入人才流动研究模型中。根据学界研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和科研投入经费被认为是影响科技人员、高素质人才、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动的主要因素。区域间的收入差异显著影响高素质人才的流动决策,特别是区域的经济与教育因素以及生活因素会影响高层次人才的国际流动决策。基础环境、事业环境、家庭保障、生活质量等也是影响人才吸引力的主要因素。此外,城市的经济实力、生活环境及社会保障水平等,在吸引外部人才时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公平开放的人才培养机制、科技人才载体投资以及科技成果孵化平台与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可以进一步提升城市对于人才的发展吸引力。

现代城市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良好的人才生态是提升城市人才吸引力的关键措施。目前关于人才生态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人才生态的概念界定和人才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建构与评价等方面。有学者从仿生学和系统理论出发,认为人才生态系统是由规模、影响力不同的私营部门和社会主体通过协同发展所形成的,以共同创造社会财富的具有共生关系的生态系统。人才和各类相关组织与环境组成复杂的网络系统,人才通过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立起区域人才生态系统。有学者认为人才生态系统是由各个主体要素通过区域内的产业链、价值链、信息链和创新链交织融合而形成的嵌入式多层次网络。在城市人才生态系统中,政府、企业、人才群体、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主体通过一定的关联和互动所结成的一个优势互补、价值共创的有机系统,为人才发展提供各种服务与保障。

在城市人才生态中,各主体具备异质性、适应性和相互依存性等特征,通过主体间的关联和行为交互进行价值创造,促进整个复杂系统的自适应运行。其中,政府主要提供经济环境、生活环境、事业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可供其他主体发展的环境,制定直接人才政策和间接人才政策。人才群体具有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等,可以进行价值创造;企业提供工作、学习资源,进行价值创造;人力服务机构为人才群体和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匹配。

结合长江经济带的流域特征和发展特点以及专家学者关于城市人才生态的要素分析,本研究认为,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人才生态主要是由主体合力、要素组合、输入输出等构成一个价值共创、循环反馈的有机系统。其中,主体由政府、企业、人才群体和人才服务机构等构成,要素由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制度环境、人文魅力、生活宜居、人才状况组成。城市人才吸引力的评价受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实力、人才服务保障、政策制度支持、城市人文魅力、生活舒适宜居、人才状况等共同影响。人才与外部环境在一定区域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动态平衡系统,并通过人才吸引力的强弱评价结果来影响未来城市吸引人才的要素创新形式(见图1),以输入输出、循环反馈方式不断提升城市的人才吸引力水平。

基本原则

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原则。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人才对城市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制度环境、城市文化、自然生态、人才状况等多方面的吸引力,因此在指标的选取上应坚持系统观念,不仅要反映城市人才生态环境的方方面面,也要反映城市人才群体的发展状况。同时,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是由城市人才生态系统中多个层次的子系统构成,应在不同层次上设置不同的指标,以客观评价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人才吸引力状况。

科学性与代表性相结合原则。科学性体现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所采用的方法,代表性体现典型性。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指标的选取首先必须考虑每个指标的表征意义是否明确、概念是否清晰、内容是否准确合理、计算方法是否科学规范,以及是否反映主客观情况。其次要考虑指标体系是否具有典型代表性,是否能够反映影响城市人才吸引力的主体、环境、现状及趋势等内容,是否能反映人才群体对整个城市的认知与感受。

独立性与可比性相结合原则。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循上下级指标之间逻辑清晰、上能含下,同一层级的指标之间努力做到“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不能相互包含与重叠。同时,指标的选取对于研究者来说要易于获得、测量,符合时间和空间可对比、计算可操作和数据延续性原则。

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结合原则。城市人才吸引力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评价结果,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来衡量,因此,城市人才吸引力的评价指标是静态和动态的有机统一。动态性指标能反映城市人才生态的实际情况和健康程度,稳定性指标能够反映人才生态的质量状况和发展变化趋势,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城市人才生态和人才吸引力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性。

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经济发展相关指标。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关键性标志,也是人才总体成长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本所具备的主观创新性使其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创造出超出自身价值许多倍的收益,同时影响技术创新、知识扩散和其他资本要素的高效能释放,是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经济水平较高、发展较快的城市,工作环境相对较好,工作机会相对较多,人才就会流入,反之人才就会流出。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既可以为人才提供更多工作机会,促进人才资本积累及效能提升,又可以优化城市经济结构、政策制度、生活环境等,增强城市的人才吸引力。良好的经济环境主要是指城市的二三产业繁荣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生产要素高度聚集。

因此,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的“经济发展”维度,主要囊括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地区的产业层级、市场活跃水平和个人收入水平这四方面内容。在经济发展具体指标选择上,可选取人均GDP、GDP增速和VIIRS夜间灯光指数来反映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可选择服务经济比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和旅客&货物运输周转量来反映地区产业层级;可选择市场主体规模、独角兽企业数、外企进驻数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反映市场活跃水平;可选择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来反映个人收入水平。

科技创新相关指标。科技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人才越聚集,城市科创实力越强。城市的科技创新生态越好,意味着其拥有更多的科创投入、更强的科创平台、更丰富的科创人才,能更好地激发城市的科技创新活力,取得丰硕的科技创新研究成果。国内省份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显示,科技创新环境影响省际科技人才流动,其中R&D经费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是影响科技人才流动的最主要因素。也就是说,重视科技人才集聚和科技创新环境两者的协同互动发展,有助于改善区域创新环境和人才生态,从而提升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因此,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的“科技创新”维度,主要包含科研创新活力和科研创新实力两方面内容。在科技创新具体指标的选择上,可选取R&D经费研发投入强度、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和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数量来反映城市的科研创新活力;可选择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每万人专利授权数量、国家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获奖数和技术引进合同金额来反映城市的科研创新实力。

制度环境相关指标。一个地区能否吸引优秀人才,取决于这个地区能否为各类人才提供良好的能力成长和事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在城市人才生态中,人才自身要更好发展,需要城市提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和事业发展的制度政策和政务服务,创造利于吸引人才流动与定居的干事创业制度环境。在城市人才生态中,良好的人才制度、人才政策和政务服务质量能够产生良好的治理效能,达到吸引人才集聚的效果。具体到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上,主要是指政府供给的政务服务质量和人才制度政策。因此,在制度环境维度具体指标的选取上,可选取居民政务服务满意度、在线政务服务事项覆盖度、营商环境指数、合同执行难易度来反映城市的政务服务质量;可选择政府出台的人才引进与科技创新制度数、人才落户便捷度和人才福利政策吸引力来反映城市的人才政策。

人文魅力相关指标。现代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构成更多地表现为其与公众在文化心理层面所建立的亲和性认同联系,而城市的人文魅力正是一种赋予城市以超越地域竞争力限制的无形且强大的影响力。城市的人文魅力深深地蕴含于每座城市的历史根源、文化价值、口碑形象和烟火市井里,潜藏于现代城市的运行逻辑中。城市的人文魅力越强,越能吸引本土和外来的人才居留和落户,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就会越高。而且,依据青年流动人才居留和落户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相关研究,青年流动人才的本地社会认同和参与度越高,居留和落户意愿会越强。因此,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主要包括城市口碑形象、文化休闲娱乐和文化交流传播这三方面内容。可选择城市抖音搜索指数、城市百度搜索指数、居民城市认同感来反映城市的口碑形象;可选择居民文化产品满意度、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居民出游率和人均图书占有量来反映城市的文化休闲娱乐情况;可选择城市包容满意度、对外文化交流项目数以及图书、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对外出口总额等来反映城市的文化交流传播情况。

生活宜居相关指标。人才流动除了受到职业发展、事业实现等职业需求影响外,还受到个体健康、生活质量、心理情感等安居需求影响,而满足此类需求要求政府提供良好的生活宜居环境。相关研究也显示,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能增强人才的居留意愿,空气污染、社会治安、房价房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与个体安居需求相关的生活宜居因素对人才流动也具有显著影响,需要城市予以重点关注。因此,对于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生活宜居的考察,除了要关注经济发展状况,更要关注社会治安、教育医疗、自然生态环境和生活消费成本等内容。在生活宜居维度,可选择城市安全感指数、“天眼”监控覆盖率、居民诉求响应率来反映城市的社会治理管理情况;可选择交通出行便利度、每万名学生拥有教师数、一本院校录取率和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来反映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可选择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空气质量优良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来反映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质量;可选择恩格尔系数、城市住房均价和城市租房成本来反映城市的生活消费成本和生活舒适程度。

人才状况相关指标。在城市中,人才是谋发展、谋创新的重要支撑,高学历人力资源尤其是科学技术工作者、高端科技人才是重要的城市人才资源,直接关系到城市创新发展的可持续性。其中,科学技术工作者主要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应用和管理活动,而高端科技人才是城市未来能否赢得全球产业竞争优势的稀缺资源,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城市现有的高学历人才尤其是科技工作者和高端科技人才,不仅可以增加本土和外来人才的居留意愿,还可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效能。因此,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要综合考虑城市现有的人才总量、人才实力和人才结构。在人才状况维度,可选择人才资源总量、R&D科学家和工程师总量、科学和技术服务业企业从业人员数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数来反映城市的人才总量和人才实力;可选择每千名居民中高科技从业人数、每千名居民中金融从业人数、外籍“高精尖缺”人才引进数和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数来反映城市的人才结构。

【执笔:贾晓芬 刘哲】

责编:程静静/美编:王嘉骐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