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黄奇帆:凭什么美国不搞任何生产就能拿走75%的利润?

原编者按:2024年8月28日,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著名经济学家黄奇帆在中山大学举办专题讲座,主要讲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就是当下我们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格局,在新格局下,我们怎样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跟世界合作,向世界开放。在这样开放的过程中,我们这十年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第二个内容是当下中国对外开放的五大任务。

在本次演讲中,黄奇帆举了苹果的例子说明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他说苹果在中国十来年,每年在中国生产1.7亿个手机,一个手机1000美元,1.7亿个就是1700亿。这个1700亿说白了,是因为中国制造的成本比较低,它税前的毛利有40%,680亿,其中170亿给中国的制造业,大体上是销售利润率10%,还有500亿,是苹果公司自己拿走。

他凭什么不搞任何生产就拿走这些利润呢?因为产业链的研究开发、金融清算、物流配送,产业链是绿色低碳,数字技术的赋能,产业链上的贸易、服务贸易以及售后的回购,所有产业链上生产性服务业都是苹果管的。在这个意义上,苹果拿走了2/3的专利费、服务费,也就理所当然。

一、新格局下的变化和优势

首先要说的是我们新格局下的开放。所谓新格局就是指以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我们整个中国从1950年到现在,已经经过了两个格局、两种循环状态。

第一个循环状态是1950年到1980年左右,这30多年时间,是一个比较绝对的内循环的阶段。

第二个循环状态是1980年改革开放到2010年,这个三十年是一个比较绝对外循环的阶段,也就是以外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阶段。

那么现在,我们进入到了一个以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阶段。这个阶段跟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内循环也是有区别的。那时候是比较绝对的内循环,现在是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概念。

这里边有一个定义要跟大家简单说一下,就是什么叫做内循环为主,什么叫外循环为主。理论上就是,进出口贸易占GDP的65%以上,那就是外循环为主体;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例40%以下的,那就是内循环为主体。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国家在1950年到1980年,基本上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只有10%不到。比如1980年,中国的GDP是2000亿美元,进出口只占10%,只有200亿美元,所以这是一个内循环绝对为主的时代。1980年改革开放到2010年这期间,比如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占GDP 的71%,这就是个外循环为主,大进大出的时代。

最近十年,我们已经进入到了内循环为主的状态,比如我们在2022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已经降到了38%左右,这个38%里,进出口的货物贸易占了32%,服务贸易占了6%。

我们国家在2022年进出口贸易是6万亿美元,6万亿美元差不多是40万亿人民币,占120多万亿GDP的比重就是32%、33%。然后我们国家的服务贸易是8000多亿美元,整体来讲,差不多也占了6个点,加在一起就是38%、39%左右,这是又一个概念。所以整个中国进入新格局,就是指我们已经进入了以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阶段。

那么在新格局下,以内循环为主,实际上并不妨碍开放。中央提出来的战略,是在新格局下要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三个“更”,好像是个形容词,但在实践当中,三个“更”不是光说说而已,具体表现为中国这十年的开放形成了五个新的特点, 不同于过去40多年的开放。

这10年的开放和过去40多年的开放既一脉相承,又呈现出新格局下的五个新特点。

第一个特征,中国的外贸政策过去是出口导向,鼓励出口、推进出口,所以我们的出口以每年百分之十几、二十几的速度在不断增长。

现在我们转变为既鼓励出口,也鼓励进口,而且由于过去几十年对进口不那么在乎,主要鼓励出口,所以最近十年,我们是更多地推出鼓励进口的各种措施。

此外,中国政府也推出了一个进博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在这期间,上万个外资,各种各样的跨国公司把新产品,都拿到展览馆来推销。以前搞展览会,有出口的,有进出口综合的,但是几十万平方米专门搞一个进口的进博会,这在全球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这都说明我们很重视进口的事情,希望达到进口、出口双向平衡。

第二个特征,就是中国从过去几十年高度重视引进外资转变为既鼓励外资进入中国,也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

比如2017年到2022年这五年,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的每年有1000亿美元左右,五年投出去5000多亿美元。当然这个五年,中国引进外资平均每年也是1600亿美元左右,五年我们引进了8000亿美元左右的外资。相对来说,进来投资大于走出去投资。但是如果我们知道上世纪80年代到2010年这30年走出去投资没有超过5000亿,你就知道我们现在走出去投资力度变得很大了。总而言之,我们投资政策是双向驱动的。

第三个特征,过去几十年,我们开放总是以沿海开放为主,不管是1983年启动的中国沿海27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是到了80年代后期启动的五大沿海特区,还是90年代初启动的上海浦东新区、滨海新区等等,还有就是90年代启动的保税区,到2010年前一共批了68个保税区,都在沿海。总之,中国改革开放最初的二三十年,只要有开放的新政策,总是在沿海先推。但是最近十年,中国开放的政策,要么不推出,推出就是东中西同步发展。比如中央推出了自贸区,这个自贸区是我们国家最高水平的跟世界合作的投资自由、金融自由、贸易自由、人员进出就业自由、数字流动自由和货物流动自由,实行六个自由。这样的开放政策一推出来,分为十年五个批次,一共批准了22个区域,就是东中西同步。22个省里边有22个自贸区,其中7个自贸区在沿海7个省,又有7个在中部的7个省,还有7个在中国西部7个省。剩下一个海南岛你可以算它东,也可以算它中,也可以算它西,这样的话刚好均衡。

所以现在的理念是,开放是一种制度安排,是一种管理方式,是一种人的观念,和地理位置无关。在中国过去几十年,沿海一定要比内陆要开放,这是我们推动从计划经济封闭走向开放的一个过程。现在到了成熟阶段,我们要么不开放,要么东南西北中一起开放。

包括保税区。我刚才说68个保税区都在沿海,2010年以后国家又批准了70多个保税区,其中60多个保税区批在中部和西部,沿海只增加了十来个,加起来现在150多个,差不多一半在东西部,一半在沿海。

第四个特征,在产业政策上,我们过去跟外国合资,一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合资的范围就宽,动力就大,或者批得也快、发展得也快。看不见摸不着的就比较谨慎,进展不多。那么现在,不管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都是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开放。

比如说过去几十年外资办工业企业、制造业,这个产品是看得见、摸得着,制造过程都很直观。第二个是建筑业,第三个是房地产业,第四个百货商店,所有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个时候对外资办银行、办保险、搞基金、搞各种虚拟的事业,包括证券公司都比较谨慎。外资搞服务贸易,这样的案例几乎很少。最近10年,外资的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各个方面就普遍推开了。

所以总体趋势,就是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开放,把服务贸易开放、金融开放,政府管得比较严的教育卫生文化行业,也都有了很多开放。

第五个特征,中国的开放从原来的流量要素的开放,比如说进出口贸易、引进外资的数量,这些流量要素上你追我赶来推动工作、定目标,转变为更多地向制度的开放。制度的开放就是规则、规制、体制标准要跟国际接轨,使得中国的营商环境更国际化、法制化、市场化,这些方面都在推动。

为了支持进出口,对外循环进出口的市场准入标准、检验检测、税收等各种管理方式是一套,这些由商务部、外经贸部在管。然后内循环,国内市场的贸易、批发、零售、市场准入、税收方式等,是由国内的商业部门在管,使得我们很多外贸公司做内贸是做不来的,内贸公司要做外贸也做不来。

所以我们做内循环,同样是电子商务的B2B、B2C, 国内城市到城市的B2B、B2C, 比如最近20年,做了20多万亿的零售额。但是做跨境电商,也是城市到城市的 B2B、B2C, 但因为一个跨境,很多的规则就搞不来。

实际上做跨境电商,我们去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做了3000亿美元。我们是6万亿美元 进出口,3000亿美元占了1/20。为什么国内的电商能够把国内的贸易批发零售搬走1/3, 差不多40%的业务量,但是一做国外就只搬走5%?

这里边就有“两张皮”的问题。循环的土壤、营商环境要一体化,要一个样。同一个商品、同个生产线出来的,就要有同样的准入标准、同样的税收。总之要形成内外循环一体化的环境。我们在考虑营商环境规则、规制的开放上,要动更多的脑筋。

以上就是我讲的,中国开放出现了5种变化,这五种特点跟过去40多年的开放,本质是一脉相承,但这五种特点体现了更高水平开放、更深层次开放、更宽领域开放。

那么在内循环为主、双循环的格局下,我们又进一步的更高水平的开放。最终出现了什么成果呢?

大家一般会觉得,现在的经济形势相对困难,特别是对外贸易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一般会认为现在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出口国际商品的加工方式,引进外资肯定都很困难。

我特别说一下,恰恰在我们以内循环为主,双循环的格局下,我们“三个更”的开放的努力下,中国现在对外发展的三个方面,有重大的、基础性的、趋势性的好转。

具体来讲,第一个,在出口商品方面,我们2000年到2010年,中国的出口每年从1万亿发展到15000亿。其中我们出口产品的结构,70%是劳动密集型的轻工纺织品,30%是资本密集、装备密集、技术密集的机电产品和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品。

最近十年,出口产品的结构出现了基本面的趋势性的、结构性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2020 年和2023年,就是最近两年,我们每年进出口是6万多亿美元,比2010年3万多亿翻了一番,其中出口是3万多亿美元,比2010年的1万五千亿美元也是翻了一番,也就是说,这十来年我们进出口翻了一番。

但是我们的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从去年和前年来看,我们出口的3万多亿美元里,90% 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装备密集的产品。其中机电产品占60%,电子信息类产品占30%, 加起来占3万多亿美元的90%,也就是说差不多有28000亿美元的产品是资本密集、装备密集、技术密集的产品,所以中国机电产品现在走遍天下,而且大家都非常认可。

去年我们的光伏装备、水电子装备、新能源的设备占整个世界贸易市场百分之六十几,锂电池、储能装备差不多占70%。另外我们新能源汽车占全球去年生产的贸易市场上销售总量的50%。总而言之,各种类型的装备都起来了。

而我们劳动密集型的轻工纺织品只占3万亿美元出口量的10%,也就是3000亿美元左右。这些劳动密集型很自然地搬到东南亚。这些企业走了以后,还带动了在东南亚的中资企业跟国内产业链上的交换,所以大家可以看到,2019年,中国跟东盟十国进出口贸易6500亿美元。到了2023年,这三年多的时间增加50%,去年已经达到14000多亿美元,差不多涨了4000亿,涨了百分之五十几。

那么沿海的许多产业叫“腾笼换鸟”,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已经在中国成本显得高了,但是中国大市场带来的机电产业、制造业的成本综合性的下降,使得中国机电产品、装备类产品出口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因为中国进入了一个超大规模的市场,人均GDP 超过全球人均GDP, 所以这个市场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之一,大市场会降低制造业的科研开发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成本采购成本、人力成本、物流成本、市场开拓成本,最后还能提升劳动生产力。

这六种制造业综合成本的降低,正好弥补了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密集型优势减退的短缺。而且这6个成本,如果每个成本降低5%,就使得总成本降低30%-40%。所以最近十年,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综合制造业,中国产品比欧美同类产品的成本大体要减掉一半。中国不仅有大市场的市场吸引力,还有制造业产业链的综合成本低的好处。

有了这个以后,就使得中国进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发生根本性的、趋势性的重要变化。这个变化不是过三年、五年会变回来,而是今后几十年会一直延续下去。

第二个方面,中国最近十年出现了生产方式的重要调整,也就是制造业的加工方式的重要变化。1990年到2010年之间,在20多年里,中国的制造业如果一年进出口贸易有1万亿的 话,那么50%是一般贸易的加工方式,50%是加工贸易的加工方式。

所谓一般贸易的加工方式叫“一头在内,一头在外”,从原材料、零部件或者整个产业链都在 国内,然后把它生产出最终产品以后出口到国外,这种贸易叫一般贸易出口。

加工贸易叫“两头在外,大进大促”,就是指我们加工了100亿美元的产品准备出口,但这 100亿美元的产品的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供应链都是由国外供应的。这样我100亿出口,比如有75亿美元的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从国外买进来,那你买进来70多亿美元,出去100亿美元,统统算在一起就是170多亿美元。听起来进出口量很大,但其实增加值只有百分之二三十,因为零部件、原材料的加工,都是带动了国外的劳动力、国外的税收增长,都表现在国外,表现在国内只不过就是百分之二三十。

从这个角度,加工贸易听起来量很大,但其实对中国经济的带动力并不那么高。所以2010 年以后,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进入新常态,很重要的就是把大量的附加值很低的浅层次的加工贸易转变了。

第三个方面,就是中国引进外资的变化。大家有时候会感觉,这十年肯定比过去10年要少,最近5年肯定比以前的5年要少,在这种情况下,网上也普遍有各种各样说法,似是而非。

2012年到2022年这十年,我们事实上,每年平均引进了1410亿美元的外资,要比前十年要高很多。

为什么会多?就是我刚才说的,中国的大市场形成了销地产,外资到中国投资,搞一个产业链集群,生产出来产品全部覆盖中国。

还有一块是产地销。在中国搞产业链,不是为了产品销在中国,销往欧美的也要在中国。最经典的案例就是苹果,苹果在中国十来年,每年在中国生产1.7亿个 手机,一个手机1000美元,1.7亿个就是1700亿。这个1700亿说白了,是因为中国制造的成本比较低,它税前的毛利有40%,680亿,其中 170亿给中国的制造业,大体上是销售利润率10%,还有500亿,是苹果公司自己拿走。他凭什么不搞任何生产就拿走这些利润呢?因为产业链的研究开发、金融清算、物流配送,产业链是绿色低碳,数字技术的赋能,产业链上的贸易、服务贸易以及售后的回购,所有产业链上生产性服务业都是苹果管的。在这个意义上,苹果拿走了2/3的专利费、服务费,也就理所当然。

那么为什么要放在中国呢?因为中国制造产生的利润高。苹果公司90年代在美国有一个很大的苹果工厂,又生产电脑,又生产手机,但是基本上没多少效益,跑到中国就出现了很高的利润,因为中国制造业的综合成本低。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外资来中国就是因为中国销地产、产地销的两种方式,吸引了全世界跨国公司。

而中国之所以加工贸易方式下降到了20%,80%变成一般贸易,是因为中国的制造业东南西北中都形成了上中下游产业链配套的集群模式,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中国制造业成本低,出口竞争力就强。

反过来,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成本高了,劳动密集型的比较优势就淡出了。所以很自然,制造业的比重提高,劳动加工业的轻纺产品比重下降。

以上就是我刚才讲的基本面好的变化,它不是某个局部的领域,这种概念都是几万亿美元,很大范畴的进出口,几万亿美元的加工方式的变化,每年上千亿美元引进外资,“步步高”的这种构架。

我刚才说的所有数据,都是我们商务部对外公开的网上查得到的数据。网上一些觉得形势很不好的话,你通过这些数据就会看到向上的力量。

所以如果你在做劳动密集型产品,你的确现在焦头烂额,比重大幅度下降,你当然很困难。人趋利而行,顺势而为,在这个意义上“腾笼换鸟”,趋势上已经运转不了的鸟,你就要放掉,你要把产业结构调整,做这样的事。这是我讲的第一部分。

二、对外开放的五大任务

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部署了五个方面的任务:

一是以推动制度型开放为重点,贯通内外循环。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以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 “要素流量型开放”为主,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稳步扩大规制、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要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让中国的超大规模单一市场成为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这就需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让内循环外循环有效贯通起来。

二是以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为重点,建设贸易强国。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规模连续保持世界第二位。可以预见,未来中国服务贸易占全部贸易额的比重将逐步提升,服务贸易中数字贸易的比重也将逐步提升,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将与货物贸易一道,共同支撑中国贸易强国建设。

三是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带动全域全方位对外开放。其中,中欧班列的开行和运营,堪称“一带一路”建设的典范。在中欧班列的带动下,沿线通道经济、口岸经济、枢纽经济快速发展,为内陆城市对外开放拓展了新空间。要继续突破一些瓶颈和障碍,加快形成以中欧班列为依托、沿线主要枢纽为支撑、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的国际经贸合作大通道。特别是要考虑通过运力布局的优化调整,为带动全域全方位对外开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是自贸港+自贸试验区+高标准自贸区网络。作为最高水平的开放平台,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已进入具体施工阶段,按照《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总体方案》要求,将于2025年封关运作。总的来看,国际经贸规则演进的基本方向是“三零”,即“零关 税”“零壁垒”和“零补贴”,由边境外措施向边境后开放转变,更加强调营商环境的趋同化。要重点围绕高水平经贸规则所涉及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形成突破,为中国参与国际经贸新规则谈判和全球经济治理探索新经验,形成新示范。

五是以“人民币国际化+高质量走出去”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预计未来15年,随着中国跨境贸易、大宗物资进口、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逐步推行以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国际化将取得重大进展。2024年变成了4.7%。人民币在支付结算中的比重有望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到2035年达到17%左右。

一个国家货币地位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强国地位。

(本文转载自“宇视天下”微信公众号,转载时有删减。)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