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六个必然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同向而行、良性互动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深化对党情、国情、世情的正确认识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进一步深化整体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以体制改革创新为重点统筹推进各项改革,以贯彻新发展理念为着力点不断激发全面深化改革的巨大活力。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必然要求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六个必然要求”,强调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牢牢把握这一要求,在广度和深度上为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内生动力和持续活力,在将改革推向前进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中不断取得新突破、开创新局面、收到新成效。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同向而行、良性互动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最主要的就是要面对和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需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贯彻新发展理念、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为破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和现实难题提供动力。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党在长期的改革探索过程中得到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根本的还是要贯彻和落实好新发展理念,从理论、实践和重大政治问题上自觉地将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和“红绿灯”,在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上,科学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
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既需要注重解决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多层次的矛盾,也需要不断克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各方面挑战,并在考验与挑战面前守正创新、求变突破,抢占先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可以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强调与突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尤其是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讲既是必要又是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为了寻求贯彻新发展理念过程中一系列根源性问题的根本性解决,并以此为契机,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深化对党情、国情、世情的正确认识和把握,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多层次矛盾与各方面挑战的协同性与一体化解决。
全面深化改革本身就是以“全面”为着眼点,以“深化”为突破口,最终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协同性与一体化解决改革遇到的“硬骨头”和“险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落实到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做了大量形象的比喻,比如说要牵住改革“牛鼻子”等,非常贴切地将那些标志性、引领性的重点改革任务点了出来。也就是说,我们解决现实问题应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即全面深化改革应从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入手,通过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应对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
总而言之,我们党正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过程中逐步加深了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这一认识的过程也在不断推进党和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事业向纵深发展。《决定》提出的“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指引全党以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突破点将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引向深入,以贯彻新发展理念为着力点不断激活全面深化改革的巨大活力。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力的革命性、活泼易变性,与生产关系的稳定性、相对滞后性等等,都会要求两者之间以矛盾的方式彼此调整与相互适应。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调整,就是依据时代变化,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的阶段特征做出的根本性归纳。这一变化,不仅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发展,而且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从根源上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发展的内涵已经改变。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需要大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其次,经济周期运动中的主要矛盾已经改变。由总量供不应求向结构性供求失衡转变,主要表现为低端、低质产品和服务供给过剩,中高档、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最后,继续发展所面临的制约条件有所改变。劳动力成本逐步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达极限,国家发展新优势和国际竞争新优势亟待加快培育和塑造,这就要求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都要更好地利用起来。
《决定》强调:“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就从高起点、高站位和总布局上,为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式,更好推动和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协同性与一体化解决做出了方向性部署,也指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第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初心使命、时代任务、最终目标,都是紧紧围绕着“人民”二字展开的。可以说,将“人民”放在什么样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全面深化改革的贯彻落实,都是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从根本上落实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决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以说,美好生活、美好人生、美好未来,都是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以“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为着眼点的人民性体现与指向性落实。
第二,必须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标志着以“供给”为导向的从生产到消费诸领域的结构性变革。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要求从“供给”的角度,以新质生产力等为突破不断提高和增强经济发展的质量、舒适性、可靠性,以满足人们越来越多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而提高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全面深化改革更是从整体性上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发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做出了方向性要求,这与高质量发展等是整合性与集成性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一体化的顶层设计与融贯考虑。
第三,必须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就必须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阶段,矛盾和风险比从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时更多更复杂。”新阶段的发展重点应该是怎样合理地分好这块“蛋糕”,要统筹考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以健全收入分配制度为重点,注重发展公平在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性。《决定》提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形成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的制度体系。深化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各级负责人薪酬、津贴补贴等。”推动改革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并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地区收入分配差距和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第四,必须以体制改革创新为重点统筹推进各项改革。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将更多地着眼于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但是当前对日益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影响重大的问题,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制度创新等,往往与高质量的制度供给不足、创新不足直接关联。为此,我们要在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进程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生态管理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此凸显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长期以来的物质“短缺”与供给“不足”的局面已根本改变,人民对物质生活的追求由“有没有”转变到了“好不好”,并且更进一步达到了“高不高”的层次。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要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增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在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上进行创新和完善。
以贯彻新发展理念为着力点不断激发全面深化改革的巨大活力
贯彻新发展理念,包括一系列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工作方法,都要以改革的方式进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必须发挥改革的推动作用”。新理念的建立,往往是在打破旧理念过程中同时进行的。《决定》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改革方案设计之中,如“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只有坚持不懈地深化改革,积极打通制约发展的瓶颈,勇于破解那些长期困扰我们的发展难题,同时拓展改革的路径和空间,我们才能确保新发展理念得以全面而准确地落实。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深入理解其内涵,更要在实践中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和制度安排。这样才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提升工作效率,促进社会公平,保障可持续发展,并确保社会安全稳定。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用以引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与发展形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同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密关联,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扭住构建新发展格局目标任务,更加精准地出台改革方案,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发展的目标、方式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明确了我们党在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方面的重要政治议题,是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理解,极具战略性、纲领性、引导性,是总领全局的指导思想。
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全面深化改革与贯彻新发展理念密切相关,是实现新发展理念的一个有机环节。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到我国发展全局的一次深刻变革,它牵涉到一系列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例如,要想促进创新发展,就必须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尽快建立起一套支撑全方位创新的基本体系,深化科技评估、奖励、项目、资金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完善“揭榜挂帅”等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的潜力,真正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
通过深化改革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两大奇迹,经济总量在世界上所占的比例,已经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不足1.8%,提高到了超过18%,并牢牢地坐稳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宝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经济总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经济结构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和提高,不论是工业化程度,还是城市化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对制度进行了持续的创新,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调整完善生产关系、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制度和机制保证。
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实践中去,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在全党、全社会形成了一种共识,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加速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其中一个重要的战略任务,就是要紧抓落实。要想建立一个能够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系,就必须以持续的改革为基础,为建立现代经济体系提供制度保证,使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活跃、宏观调控有序。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提升创新能力,推动均衡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推动共享发展,推动改革不断深化,以更准确的方案出台,更全面地完善制度体系,让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目前,推进高质量发展已形成了全党、全社会的普遍共识与自觉行动,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与重点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生产力质态,其主要特征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要想让新质生产力发展起来,就必须不断地推进改革,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人才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加大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才能更好地打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创造一个有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环境,让各种高质量的生产要素在新质生产力中畅通无阻地流动。
当前,我们国家的许多领域发展也面临着风险与挑战。在国际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向纵深发展。从内因上来看,部分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被人为控制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城乡地区发展、收入分配不平衡等问题仍然存在,成为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从工作的推进来看,有些地方在现实工作中,一碰到矛盾与问题,就习惯性地回归到追求粗放扩张、低效率发展的老路;有些地方号称要推进高质量发展,其实是“新瓶旧酒”。这些现象导致在面临国际国内新形势、新挑战的时候,不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地推进高质量发展。对此,必须引起足够的关注,并认真加以解决。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期发展的硬原则,整体、全面、准确地贯彻新发展思想,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健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估体系,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消除与新发展理念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弊端,为新发展理念的落实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我们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活力。
从当前国家发展情况来看,发展与改革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发展向前推进,就要有改革向前推进。改革就是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不断地推进改革,同时也要为全面、准确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制度上的支持。这样,我们就能更充分地释放出发展的巨大潜能和强劲动能,从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前进。
【本文作者为 董振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王 乐,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伦理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创新实践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项目编号:20&ZD02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略
责编:李 懿/美编:王嘉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