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0日,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传承:历史文化与发展道路”平行论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根基”沙龙在清华大学举行。此次沙龙由清华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联合主办。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牛青山,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向波涛,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秘书长,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一级巡视员崔占辉,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奎等出席沙龙。
(会场全景1)
(会场全景2)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人文清华”讲坛制片人张小琴主持沙龙。向波涛代表三家承办单位致辞。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阿塞拜疆、日本及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8名专家学者分别作了精彩演讲和沙龙对话。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山西日报社、山西广播电视台、澳门日报、今日广东国际传播中心、人民论坛网、《党建》杂志社、旗帜杂志社等媒体单位以及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的领导、专家学者、青年学生等共100多人参加沙龙。
向波涛在致辞中表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同时也离不开中国的深刻参与和积极推动。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与深厚积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注入了坚实文化力量。清华大学作为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发源地之一,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希望通过这场沙龙,加深各国学者间的沟通理解,以更广的视野、更深的洞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才智。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人文清华”讲坛制片人张小琴主持
在沙龙上半场,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教授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与葡语国家文化共通性研究”为主题发表演讲,提出文化强国的实现离不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澳门在语言、文化、地理位置、制度和政策等方面存在天然优势,具备成为中国与葡语国家文化交流中心的条件。澳门需要发挥中葡文化交融共通的平台作用:一是世界遗产连通文化日常,共促中葡文明对话;二是湾区合作驱动中葡文化交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三是中葡论坛为构建共同体提供理想载体。
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教授演讲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安东教授以“‘第二个结合’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发表演讲,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是“魂”,一个是“根”,它们相结合以后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用以指导中国具体实践,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由此,才有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以及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的推进,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来源。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安东教授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曹刚华教授以“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因素”为主题发表演讲,解析了中华文明包容性对于建立合理的国际秩序与全球治理体系、拓展文明交流与互鉴的渠道的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曹刚华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索罗宁(Solonin Kirill)教授以“从文明起源的‘共性’,走向前途命运的‘共建’”为主题发表演讲,指出人类 “共同性”是推动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之间交流互动和文化互鉴的前提,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历史,在文化交流与融合过程中,各种文化既保留了自身的文化特色,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共同文明的形成;世界文明是人类共同创造的,各国之间文化、经济、科学等领域合作和交流过程,也是在创造人类的共同命运。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索罗宁(Solonin Kirill)演讲
随后,张小琴教授围绕“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当代人文学者如何有所作为”与四位嘉宾进行对话交流。各位学者分别从国际传播、学术研究、教育工作等维度,阐述如何通过学者的日常来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推动人类社会向着更美好、更幸福方向发展。
(沙龙上半场对话环节)
沙龙下半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教授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根基”为题发表演讲。从现代奥运会传承古代奥运会精神,彰显“美和尊严”的理念出发,详细介绍了清华美院如何将奥林匹克体育精神与中国及北京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生动诠释奥运精神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方位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4月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的“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讲话精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马赛演讲
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邰谧侠(Misha Tadd)以“‘全球老学’为人类共同财富”为题,介绍全球老学和《老子》如何演变成全球文化经典的现象。《老子》作为中国经典著作,目前在全世界已经拥有97种语言的2052个译本,已经成为历史上译本最多的哲学经典。全球老学基于多种译本的研究,体现着译者对《老子》哲学的思考、解释和发挥,其中还存在着语内转译和回译两种特别的现象,充分说明像《老子》这样的中国传统经典一直在发展,并且已经发展出跨国界、跨领域等复杂的文化传承脉络。《老子》虽然根在中国,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中国文化,成为全人类的哲学经典。
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邰谧侠(Misha Tadd)演讲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阿塞拜疆语教研室主任阿格申·阿利耶夫(Agshin Aliyev)以“学术翻译作为搭建文明沟通的桥梁”为题发表演讲,认为学术翻译是搭建文明沟通的重要桥梁。学术翻译在全球化进程中成为文明对话与交流的关键工具。它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思想、文化和学术成果的跨文化传播途径。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阿塞拜疆语教研室主任阿格申·阿利耶夫(Agshin Aliyev)演讲
日本山梨学院大学孔子学院院长熊达云教授以“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理念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题发表演讲,提出“天下大同”的理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基础。在“天下大同”的构想中,仁政、法治和德治的结合体现了中国对内治理的理念,不仅为全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公正提供了理论支持,也对当前的国际冲突与挑战提出了解决路径,即尊重文化差异,超越偏见与对立,实现世界的和谐与稳定。
日本山梨学院大学教授、孔子学院院长熊达云演讲
随后,张小琴教授围绕“世界文化的共通性及如何构建”与四位嘉宾进行了对话交流。嘉宾们认为,文化的共通性可以跨越语言,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本上说还是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
(沙龙下半场对话环节)
本次沙龙加深了各国学者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以更广的视野、更深的洞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才智,携手共创人类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