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立足三个方面,夯实“党建根子”、搭好“先锋班子”、建强“人才牌子”,不断积蓄迸发提“质”升级的澎湃动力。
夯实“基层党建根子”注入“组织活力”。党的领导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全局性的复杂工程,只有把党建工作贯穿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各个环节,才能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要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全方位构建“依产业链而建、为产业链赋能”的严密组织体系,以党组织为枢纽,链接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动企业之间有机衔接、良性互动,将组织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链发展优势,以党建引领点燃新质生产力发展红色活力。
搭好“先锋模范班子”激活“干部潜能”。干部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和中坚力量,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一支素养过硬、执行迅速和思维灵活的干部队伍。要全面提升干部能力素养与适应能力,精准锁定“本领恐慌”干部,全面甄别掌握干部知识空白、能力弱项,分层分类开展“理论+实践”培训。要加强干部“一线”锻炼,针对性选派优秀干部到科学、技术、产业、管理最前沿压担历练,发挥先锋作用担当实干,切实增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思维和本领。要用好考核“指挥棒”,全覆盖、深层次开展一线蹲点跟踪考核,精准识别一贯表现优秀、工作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最大限度调动队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活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无限潜能。
建强“引才增智牌子”点燃“人才引擎”。高水平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深化人才体制改革,持续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推动形成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生态,筑牢人才发展顶层设计“支柱”。要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观念,鼓励、爱护、支持人才创新,积极对接问题需求,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要坚持“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将理论学习与技术培训、实战演练巧妙结合,不断探索多元融合育才模式,让高质量人才为新质生产力注入不竭动能。(广元市昭化区磨滩镇 赵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