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研究和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推动共同富裕,2024年9月7日,由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攀枝花市仁和区政府、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学科群等主办,川观智库西部共同富裕研究院、四川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四川省政治经济学会等协办的“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学术论坛”在四川大学经济学院迪先厅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兰州大学、湘潭大学、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攀枝花学院、攀枝花市仁和区政府、《四川日报报业》等全国众多高校院所、研究机构、期刊编辑部及政府部门的50多名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国内研究共同富裕的专家学者围绕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主题,开展有深度的理论探讨和政策分析,为如何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建言献策。
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难点: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
如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是经济学家一直关注的理论难题。厦门大学柏培文教授讨论了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与共同富裕的推进,他认为,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地区和城乡间收入—人口的分布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总的趋势是由改革开放初期纺锤形收入结构变为金字塔形收入结构,因此出现了居民收入的分化。柏培文教授指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要进一步优化初次分配的制度安排,包括加强要素市场建设和完善企业利益分配。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在再分配的调节和引导作用、发挥好第三次分配在分配正义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建设。
湘潭大学韩雷教授探讨了如何在经济增长中推进共同富裕。他认为,虽然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整体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偏低。各省间的收入差距没有缩小,部分地区的收入增长仍较缓慢。韩雷教授进一步指出,居民收入主要来源是工资,经济增长与就业密切相关,稳定的经济增长有助于提升居民收入。高收入群体从经济增长中获益更多,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则波动较大,特别在经济下行时受影响更明显。为实现共同富裕,关键在于通过经济增长提升中低收入群体的高质量就业机会,增强经济增长的普惠性。当前经济形势下,需要通过政策支持防止低收入群体返贫。
上海外国语大学李正图教授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区域协调发展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行了深入分析。他强调了三个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明确其起点和终点。不同学者认为起点是1840、1921、1949、1978、2012、2020年,李正图教授认为这些划分都有一定的学理依据,但如果从国家战略、国家意志角度考虑,应当把2020年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起点。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是构建国内大循环的必然,是应对美西方脱钩断链的必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关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必然要求,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使命,是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出发点。
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焦点: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共同富裕
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会议讨论的焦点议题,也是当前加速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武汉大学曾国安教授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他指出,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也是共同富裕理论的新内容。应当使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和共同富裕成为协同共进的过程,一方面要让全体人民能分享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促进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共同富裕要促进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创新和保障,包括: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扎实落实按劳分配、促进充分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着力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大力推进地区间共同富裕、以促进公平自由竞争为导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林跃勤教授强调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定要用好‘数字’工具,要让‘数字’成为推手”。林跃勤教授提到,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已然成为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推动新业态、新模式的产生,有利于做大共同富裕的“蛋糕”。同时,数字经济还为中低收入群体开辟了新的增收途径,有利于分好“蛋糕”。例如,农村电商平台的兴起,让农民通过在线营销方式有效拓宽销售途径,推动其收入水平提高。林跃勤教授还分享了一些国际案例。他提到,俄罗斯通过智能农机装备和精准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了产业创收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双重飞跃。这些经验,为我国在数字经济时代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有益借鉴。此外,林跃勤教授还指出,数字工具在促进优质公共服务普惠化方面同样至关重要,借助平台赋能“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等公共服务模式不断向农村地区延伸覆盖,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数字经济的发展成果。林跃勤教授呼吁,通过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工具与平台,实现就业机会、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与区域协同发展,让数字经济的增长惠及每一个社会成员,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推手。
柏培文教授同样强调了数字经济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在双循环背景下,数字智能化降低了地区—行业间相对收入差距,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然而,不同经济结构、市场结构和制度环境对这一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性。尽管数字经济的发展可能压缩了中低技能劳动者的相对收入,但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整体福利水平。
此外,“数字”工具在提高人民福祉,推动优质公共服务普惠化方面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四川师范大学教授肖明辉指出,随着“互联网+教育”和“互联网+医疗”等模式的广泛推广,公共服务正逐步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延伸覆盖。这不仅打破了城乡之间的服务壁垒,也使得更多欠发达地区的居民能够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捷与高效。这些数字化成果有效促进了教育和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实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堵点:人口结构转变与共同富裕
当前人口结构面临老龄化和少子化等问题,这使得共同富裕面临新的挑战,与会专家对人口结构转变及其对共同富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兰州大学贾洪文教授剖析了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对策。他认为,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人口结构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尤其是在中国当前阶段,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日益明显,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根据这一人口变化特征制定相应的政策。贾洪文教授特别强调,在我国现阶段的人口结构特点下,制定围绕“一老一小”的全生命周期保障体系十分重要。通过深入研究人口结构变化,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政策,特别是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提供更加完善的保障,将有助于缓解社会压力,促进代际公平,推动全社会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
中国人民大学宋扬教授特别关注了阶层流动性和共同富裕的关系。他认为,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应着力促进机会公平。机会公平意味着消除由环境因素(如家庭背景、性别等)导致的不平等,促进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性。宋扬教授认为,代际流动性是衡量机会公平的重要标准,当前中国的机会不均等问题较为突出,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推动分配制度改革、提高社会流动性,并通过科学的政策促进机会公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四川大学李江一副教授特别关注在当前人口结构下如何提升年轻人的获得感。他指出,当前的年轻人面临着较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如何更好地激励和支持他们是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李江一认为,可以通过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来减轻年轻人的生活负担,例如提供育儿补贴,减轻他们在抚养子女方面的经济压力;构建持续教育体系,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技能提升机会。这将有助于整体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提供动力。
四、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痛点:缩小城乡差距与共同富裕
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如何缩小城乡差距一直是关键难点之一。对此,与会专家和奋战在一线的领导们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应对这一挑战的具体路径与对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蔡翼飞副研究员围绕我国城镇化的趋势特征与在新发展阶段的推进思路进行深度分析。蔡翼飞认为,未来提升城镇化水平并不那么重要,追求户籍城镇化率提升更没有必要,城乡融合发展的程度才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应该追求的目标。他指出,生活在农村还是生活在城市是人们自由的选择,关键是要能够获得高质量充分就业岗位。人口分布在哪里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享受均等化和较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而要解决城乡间的就业、公共服务水平问题,关键是要加快推进城乡融合,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如何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关键和难点在于乡村。蔡翼飞建议,应围绕畅通要素自由流动,培养乡村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他进一步阐释道,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产业振兴,而振兴乡村产业需解决好人和资金的问题。在人才方面,应优先选择具备创新创业和企业家精神的带头人,充分发挥乡贤和返乡农民工的作用。在资金方面,需提高乡村产业的投资回报率,减少对民营资本的限制,激发企业家活力;财政资金投向乡村时,要解决散而小的问题,形成合力,提高投资效率,培养乡村产业造血能力。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内容。”西南民族大学教授涂裕春分享了一个故事。夹金山下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冒水村曾经是个“穷山坳”:村民以种植土豆、玉米等传统作物为生,缺少致富路子。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村里探索种植玫瑰,组建种植专业合作社,原本的荒地摇身变为玫瑰基地。如今,玫瑰已成为小金县的支柱产业之一,种植面积扩大到1.5万亩,全县3300多户农民参与其中,实现户均增收5000元。
攀枝花市仁和区常委、常务副区长冯仁军、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特聘首席记者张守帅、攀枝花学院教授张旭辉也以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的发展为例,说明了城乡区域均衡发展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攀枝花作为新中国缔造的内陆腹地新兴工业城市,在中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它位于川滇少数民族聚居区,具备独特的经济社会属性。当地通过建设零碳村庄、幸福邻里、共富农场等共富基本单元与场景,形成了工会进村、乡村发展公司、智慧农资共富驿站等特色经验。这些实践表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要找到正确的突破方向,关键在于从群众中寻找切入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一方面,推动共同富裕要充分发挥地区的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通过增强地方经济活力,不仅能够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还能为更多人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机会,进而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另一方面,推动分配制度的改革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手段。通过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确保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更广泛的人群,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攀枝花作为共同富裕的“探路者”,其政策实践将为全省实现共同富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样本,还将为西部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区在新时代如何缩小区域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时代课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思路。
五、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对策及前景展望
尽管当前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面临增长动能不足、人口结构变化、城乡和区域差异等一系列挑战,但与会专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并展望了在新形势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路径。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使得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面临增长动能不足的冲击。韩雷教授指出,低收入群体在经济波动中往往遭受的收入损失更为严重,特别是在经济放缓时期。因此,必须通过有效的政策支持来防止低收入群体因经济波动而返贫,进一步加大对这些群体的收入保障和就业扶持力度。柏培文教授也指出,需要进一步优化初次分配的制度安排,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府在再分配的调节和引导作用,发挥好第三次分配在分配正义中的积极作用。
在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制定针对“一老一小”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显得尤为迫切。与会专家提出,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保障体系,特别是在养老、医疗、教育等领域,能够有效缓解社会压力,并为不同年龄段的群体提供更加完善的福利支持。这不仅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也是应对未来人口结构变化的长远之策。
针对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问题,专家们呼吁建立欠发达地区共同富裕的常态化支持机制。一方面,要提升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造血能力,帮助这些地区通过产业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对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方面提供持续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确保其能够在长期发展中与发达地区逐步缩小差距。
在数字经济时代,得益于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独特优势,很多企业能够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快速发展,甚至在全球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因此,专家们一致认为,应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推动共同富裕中的关键作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数字经济的繁荣不仅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动能,也为实现共同富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数字化转型、科技创新和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可以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不平衡,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林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