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意阑珊,秋色渐浓,季节的更迭,如同时间的笔触在大地的画卷上轻轻勾勒,绘出一幅秋高气爽、硕果累累的景象。“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年轻干部正值青春韶华,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必须以史为鉴、善作善成,让“春华”与“秋实”双向奔赴、相互成就。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百年党史蕴藏着“春华”成就“秋实”的逻辑。风雨如磐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3位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有志青年,怀揣着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崇高理想,使“小小红船”自此扬帆起航。青春意味着无限可能,却仅流淌于有限光阴。于年轻干部而言,必须倍加珍惜风华正茂的青春,不断提升政治站位,牢固树立远大志向,更加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自身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更加厚植自身理论家底,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中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把“金钥匙”,努力将真理的磅礴伟力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软肩膀挑不起硬担子,干成事还得靠真本事。年轻干部必须扎实锤炼各方面能力素质,对照“七种能力”“八种本领”精准蓄力、长足努力,真正使自己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百年党史道出了“秋实”成就“春华”的真谛。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年轻干部只有源源不断从“党史富矿”中汲取精神滋养,赓续传承好党的光荣传统,才能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掠过党史的峰峦,总有一些记忆历久弥新:难忘十四年抗战硝烟弥漫,党领导人民用鲜血守住了红色江山,捍卫了民族尊严;难忘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科研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攻克了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让“两弹一星”由梦想变为现实;难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得以擘画,从前的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历史反复而有力地证明,靠空想换不来大功告成,靠口号喊不出累累硕果。年轻干部必须注重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敢于接最烫手的山芋、啃最硬的骨头,努力成就更多“旧貌换新颜”“天堑变通途”。同时,年轻干部必须深刻把握百年党史中人民至上的深远立意,自觉站稳人民立场,把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件一件解决彻底,在增进民生福祉的实干中实现自身价值。
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早在延安时期就已建立起了在职干部教育、党政军民干部调剂和干部奖惩制度,突出了“育”的举措、“实”的导向。“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南宋文学家陆游笔下的豪迈诗行,同样生动揭示了加强人才培养和实践锻炼的道理,既是“春华”与“秋实”双向奔赴的生动写照,更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对组织工作的殷切期望。各级党委(党组)要抓好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一方面要勤于为干部“添翼”,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科学把握干部成长规律和干部教育培训规律,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更加科学健全推动选育管用机制更加协同高效、年轻干部能力更加全面过硬;另一方面要善于让干部“展翼”,通过专题调研、日常发现和动态优化,深化运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注重安排其到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重大任务重大斗争最前沿、艰苦复杂地方和关键吃劲岗位上历练培养,以选贤任能、育才聚才的组织担当为年轻干部成长搭建广阔舞台。(作者:武宸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