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红医精神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并在建设和改革时期不断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一种特色鲜明的行业性红色资源,蕴含着重要的育人价值,有利于增强历史自信、赓续红色血脉、提升思想觉悟、抵制错误思潮。在新时代背景下,红医精神育人价值的实现,需要在讲好红医先辈故事、丰富红医精神内涵、创新红医传播方式、优化红医教育矩阵等方面着力。
讲好红医先辈故事,不断增强历史自信
深刻的道理要通过讲故事来打动人、说服人。红医精神的创造主体是党员干部群众和革命军人,医疗卫生行业党员干部群众和军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发生过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在革命战争年代,根据地卫生事业战线涌现出很多英雄模范人物,如被称为中国“南丁格尔”的李蓝丁,苏区医学界“四大金刚”李治、陈义厚、戴济民、傅连暲,红医将军贺诚、饶正锡、谷广善等。新中国成立后,承继革命战争时期红医精神的高尚品格和优良作风,医疗卫生战线涌现出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糖丸爷爷”顾方舟、“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等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先进典型。这些英雄模范的故事,正是现代红医精神的真实写照和生动体现。讲好红医故事,阐释好党领导医疗卫生战线进行的伟大实践和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增强历史自信,继续把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推向前进。
丰富红医精神内涵,全面展现时代特征
红医精神虽然生成于革命战争年代,但其时代价值并没有局限于过去,而是在社会变迁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涵义,从而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力量。当前,红医精神的内涵并没有取得共识,产生一定影响的观点有六种,可以归为三要素说、四要素说、六要素说等类型。“三要素说”是从政治品格、价值追求、工作作风这三个维度出发阐述红医精神的内涵,分别对应政治坚定、对党忠诚;技术优良、救死扶伤;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四要素说”又分为两个切入角度阐述红医精神的特质,一个是从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工作作风和专业本领这四个维度切入,分别对应政治坚定、救死扶伤、埋头苦干、技术优良;另一个是从先进品格、价值取向、优良作风、专业精神这四个维度切入,分别对应政治坚定、对党忠诚;救死扶伤、生命至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益求精、开拓创新。“六要素说”是从理想信念、技术追求、大爱情怀、职业精神、拼搏精神、科学理念这六个维度阐述红医精神的内容,分别对应政治坚定、精益求精、无私奉献、救死扶伤、艰苦奋斗、勇于革新。如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卫生健康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时代,我们要结合红医当代实践,全面展现时代特征,丰富红医精神内涵,有助于激发医疗卫生健康工作者和医学院校学生的精神动力,引导医务工作者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立场,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而贡献力量。
创新红医文化传播,持续提升社会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微媒体”全面兴起,应成为红医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首先,树立“微思维”,提升传播队伍的综合“战斗力”。传播者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微思维”,遵循“微传播”的基本规律,把握微信息传播的特点,由整体化传播向碎片化传播、由单一式传播向立体式传播的转换。其次,善用精准推送技术,强化红医文化的辐射影响力。聚焦红医历史、红医人物、红医遗迹、红医精神等,利用朋友圈、公众号、微博、QQ空间等媒介精准推送给医学院校师生、医生这些重点目标群体。比如,可以精准推送《中国医生》《最美逆行者》等红医主题影视剧的精彩片段,激发卫生健康战线人员学习红医文化的热情,助推红医文化的广泛和深入传播。最后,把握重要契机,加强红医文化的议题设置力。利用国庆节、建军节、医师节、护士节等时间节点,找准宣传红医文化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有目的、有重点、有针对性地主动设置议题,抢占传播先机。同时,还要善于紧扣设置的议题,积极开展讨论,制造热门话题、鼓励热门推荐、带动热门转发、策划热门评论等,加强正面引导。通过创新传播方式来宣传红医精神承载的历史记忆和价值观念,不断增强人们对红医精神的内容认知、理论认可和价值认同,实现红医精神宣传教育的科学化,有助于消解文化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带来的负面影响。
拓展红医教育阵地,主动强化协同意识
红医精神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对于医科高校来说更是具有难以替代的优势。为更好地传承弘扬红医精神,需要拓展教育阵地,强化协同意识。首先,把红医精神融入思政课课堂教学。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把红医精神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精神结合起来,推动红医群体先进事迹等进入医科高校课堂,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其次,用红医精神开展好思政课实践教学。思政课要以红医故事、红医历史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展以“传承红医精神”“争做红医传人”等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推动红医资源走进高校、走近学生。再次,将红医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强化系统性,红医精神整体融入专业课、公共课等课程体系;凸显有机性,红医精神科学融入教材教案教法;注重有效性,红医精神合理融入课程思政实践体系。最后,用红医精神赋能“大思政课”教学。“大思政课”的要义在于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将课堂置于宏大的时代背景、鲜活的社会实践、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利用好育人的社会资源。用红医精神赋能高校“大思政课”教学,需要激活主体,形成结构合理的校内师资队伍之外,也要邀请红医先辈的后代等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需要挖掘内容,促进红医资源向教学资源转化;需要创新方式,注重采用互动式、沉浸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获得感;需要协同合作,高校和高校、高校和场馆、高校和政府等建立联动机制,促进资源共建、信息共享,形成聚合效应。总之,红医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所蕴含的红色基因、价值观念,必将有助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作者:乔凯,蚌埠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江淮文化名家青年英才培育工程项目“新时代英雄文化的仪式化传播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