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少海岛企业而言,企业整体规模较小、人才供需结构断层是海岛人才留用的“钉子户”难题。对此,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深入企业一线“拔钉销号”,以“三难三破”把海岛难留的人留住,把“海”字产业的事办好。
敢比真“薪”,更比真心
“产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高薪挖人无疑是条捷径。”舟山市7412工厂负责人表示。但随着紧固件行业发展态势稳定攀升,技能人才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才政策“够不上”、生活成本“下不来”让很多学历不高的一线工人苦不堪言。为此,定海区创新出台《“产业说了算”人才自主评价认定办法(试行)》,将人才认定权交还用人单位,为真正具有创新能力、价值、贡献、实效的人才提供政府津贴、子女教育、租赁住房及租(购)房资金补助等多项专项服务保障。目前该办法已在8家本土企业试点开展,根据人才薪酬水平,最高还可予以企业40%薪酬补贴。
除此之外,定海区深入推进“以技提薪”行动,将薪酬与职业技能等级挂钩,积极入轨“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创新探索钳工、金属热处理等海洋特色职业工种自主认定“空白领域”。通过认定的人才,按照不同职业(工种)等级还可额外享受750—3800元不等的资金补助。
渠道畅通,平台宽广
人才留用受阻,另一个重要症结在于发展空间有限。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还要为人才畅通晋升发展渠道。2023年底,定海区重塑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精准制定梯次培养对象、职业升级目标、培养阶段政策“三张清单”,在人才成长“黄金期”为其提供多维度支持,培养其成长为本土各领域高层次人才。政策实施以来,来自全区七大重点领域的78名后备人才已遴选入库,经过系统培育,3名人才入选省级人才工程,实现定海区省级人才工程零突破。
同时,坚决破除论资排辈的观念,不问学历高低、不问资历深浅。定海区举办职业技能大比武,以赛代评,鼓励人才“揭榜挂帅”,吸引了700余名能工巧匠同台亮相、切磋技艺,涉及船舶、机械等50余个工种。同时,船舶修造等海洋特色产业职称自主评审工作也正在多家龙头企业试点展开。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要培养一名研发骨干需要三五年时间。”浙江优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坦言,“纳米压印技术亟待攻坚,我们等不起。”海洋经济产业用工需求特殊,难以与高校培养方向有效对接,“盼就业”与“愁招工”两头难的现实困境依然存在。
供给短板折射育才方向,岗位缺口预示留才契机。实施“校地双聘制”人才引用机制,是定海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探索产教融合、加快培育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第一招”,也是改变人才供需结构错位、破解人才留用难题的关键一招。定海区引导优质人才同时担任企业研发骨干和高校特聘教授,融一线研发经验进教学育人体系,共商专业规划、共议课程开发,助力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助力高校项目实施取得新进展、学生教育培养实现新突破。
目前,10余家定海区本土企业与浙江海洋大学、舟山技师学院等“家门口”高校开展“订单式”“项目制”自主培养,建成人才共育合作基地,培养2000余人次。195个机关、企事业实习岗位全线推出,40余场实践研学活动覆盖全区,实现了后备人才的提质扩容。(中共舟山市定海区委组织部 周芷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