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理响中国 > 正文

【理响中国】以“旅游+”为导向 绘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画卷

理响中国文章配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旅游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和媒介,借助独特的地方特色,以旅为媒,以旅促融,有利于不断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广度。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必然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带来新的突破。我们要以“旅游+”为导向,“文化+旅游”为内核,以“科技+旅游”为手段,以“生态+旅游”为基础 ,绘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画卷。

以“文化+旅游”为内核,搭建各民族守望相助的“连心桥”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我们要以“文化+旅游”为内核,让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融入旅游活动中,焕发旅游“新活力”。

一是文旅融合,挖掘民族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统一性。山东打造“道中华·齐鲁行”品牌,全面整合当地非物质文化,创建项目矩阵,深入挖掘本地传统文化中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造美好家园的历史佳话和现实故事;甘肃敦煌,把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融入文旅产业发展全过程,将过去与现在进行有效衔接,用当代的目光去观赏历史的遗珍,用现今的言辞去描述传世的故事;福建泉州浔埔,将当地的“簪花”习俗借助名人效应在网络上“出圈”,打造“非遗+旅游”的成功案例;四川广汉三星堆,搭建文化与场景的互嵌空间,将文化思想融入旅游场景,牵引文化思想着陆落地,打造“文博+旅游”的成功案例;新疆阿勒泰,伴随迷你剧《我的阿勒泰》的热播,打造特色文化IP,让旅游由一元的观景跃升为二元的心灵体验,让阿勒泰成为网友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二是宣传教育,扩大各民族交往之间典型榜样力量的影响力与吸引力。首先,深入分析现有成功案例的内在逻辑,参考借鉴可用经验。例如贵州“村超”,以赛事促交往;哈尔滨,以人文促交流;甘肃天水,以美食促交融。各地要因地制宜,以地方特色吸引人,以人文气息留住人,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增强亲切感与归属感,引导各民族人民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理念,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其次,要推动宣传教育常态化,将宣传与经济、社会、文化相结合,不能让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要让旅游浪潮特色化、品质化、效益化。哈尔滨在冰雪浪潮即将消退时,大力宣传当地的革命战争遗址,让游客知道“哈尔滨不只有冰雪”,打造旅游项目矩阵,丰富游客体验。

三是发展红色旅游,结合红色文化增进团结激发爱国情感厚植爱国情怀。红色旅游有助于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促进文化交融与社会交融。湖南韶山市红色资源丰富,统筹规划各种景点,连线成片,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研学基地;重庆作为英雄之城,以红岩文化为内涵,推出“红岩红”项目,深刻演绎红岩精神;浙江嘉兴作为红船精神发源地,在旅游旺季,进一步加强旅游管理,优化服务,规范导游讲解词,更好地讲好红色故事。

以“科技+旅游”为手段,修筑各民族宜居宜业的“兴业路”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提升旅游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旅游的生产要素水平,推动旅游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用科技创新为旅游注入新动能。

一是创新文化展现方式,探索文化的时代表达。首先,以数据为核心盘活旅游业现有资源要素,运用数字化手段更新文化的展示方式。利用5G、人工智能、VR、AR等信息技术实现技术与文旅元素融合,打造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实体场景。三星堆博物馆打造虚拟展厅,为游客创建了一个虚幻交织的体验场,为观众提供更优质、多维度的体验;贵州运用5G网络与大数据结合,打造贵州首个5G+智慧航空教育旅游实践教育基地,为观众营造可观、可感、可听、可学的体验。其次,要运用数字技术助力文艺创作,使用数字创作工具弥补传统手工的缺陷,运用虚拟现实预览创作效果。长沙马王堆运用AI复原辛追夫人样貌,让观众能够一睹两千年前的芳容;西安用AI让兵马俑“动起来”,复原兵马俑的色彩,透视千年前的盛况。

二是创新旅游新体验,让旅游更加多元便捷。要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例如发展智慧旅游,结合物联网和智能设备,打造智慧景区、智能导览等新型旅游产品和服务,提升游客体验和安全保障;建设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停车、智能酒店等,让旅游“说走就走”,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云南喊出“一部手机游云南”的响亮口号,研发“游云南”软件,为游客提供在线导览、语音讲解、手机绘图等服务;贵州推出“一码游贵州”,完善相关平台功能,支持旅游景区开展智慧旅游建设,推动5G网络5A级旅游景区深度覆盖,提升智慧旅游公共服务。

三是创新旅游推广方式,为对外宣传拓宽渠道。首先,追逐热点,为单一的社交媒体宣传加入亮点,促进推广内容与时俱进,主动靠近大众群体,与当下时事热点接壤;其次,促进推广渠道百花齐放,加强与当地文化部门合作,开展文化体验活动、民俗展示活动等;还要为游客提供个性化产品定制服务,推出特色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当影视剧热播时,不少旅游推广账号借助影视情节和“出圈”台词,剪辑各种转场,为当地引流;云南充分发扬当地的传统,为游客提供扎染体验,结合顾客要求制作个性化扎染产品。

以“生态+旅游”为基础,建设各民族同心共荣的“美丽家”

要坚持保护优先,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走绿色发展之路,打造美丽和谐景区。重点聚焦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要坚持保护优先,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接纳游客数不能超过景区的承载能力,不能对环境造成二次伤害。采用创新技术和环保科技来处理废弃物问题,以防止潜在的二次污染。通过实施严格的污染预防措施,并结合现代环保技术,有效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损害,维持生态平衡,为游客提供一个更加清洁、安全的旅游环境。

二是拓宽生态旅游业态,发挥地区特色优势。要打造旅游休闲、人文体验、健康养生、非遗感知、研学旅行等全方位旅游产品,满足消费者的体验式、兴趣化和专业化旅游需求。我国众多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景观多样,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天然条件,也是野生动物爱好者、植物爱好者的天堂,为自然爱好者提供了探索的宝库。青海、西藏依托绿水青山、雪山草地、特色文化等资源优势,奏响“生态+旅游”二重唱;云南、广西借助宜人的气候、丰富的物产、独特的自然环境,让“去有风的地方”成为潮流;黑龙江哈尔滨,依靠独特的气候条件与特色的人文环境融合,让冰雪旅游成功出圈,将冰雪故事书写在时代的宣纸上。

三是发挥旅游辐射效应,让社会效益最大化。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附加的社会价值,保护当地自然环境的同时,利用美景吸引人,留住人,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游客们在藏区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了解高原建设的不易,珍惜如今的成果,展望未来的发展;在云南感受美景的同时,体验当地特色文化,见证民族间的交往,感知情谊的相通;在哈尔滨观赏雪景的同时,感受祖国的浩瀚,体会情感的连结,领悟民族团结的力量。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各族人民参与共建共享,以地理的距离拉近心理的距离,以生活的距离拉近情感的距离,各族人民“山水相逢,情谊自通”,在感悟山水美景的同时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爱国意识和国家认同感,深刻领悟到这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美丽家园。(作者:何雄浪,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梁师嘉,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科研助理)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