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将“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列为“七个聚焦”之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的深刻认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以适应新时代文化发展的需要。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涉及文化治理模式的优化,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有效配置文化资源、创新文化管理手段、提升文化治理效能。不仅要构建一个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文化治理框架,更要通过有效的政策实施和机制创新,全面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文化体制机制建设在推动文化繁荣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文化事业投入逐年增加,文化资源配置趋于合理,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产品在国际社会广泛传播,有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另一方面,文化体制机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问题,导致了文化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文化创新动力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亟需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以解决。
第一,加强党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党的领导为文化建设提供了稳定的政策导向和统一的战略目标,确保了文化治理的方向性与一致性,避免因市场变动而带来的不确定性,从而为文化事业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保障。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快速发展背景下,文化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党的领导强化了文化领域的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确保了文化方针政策的精准落实与有效执行,从而保障了文化事业的正确方向和社会的文化认同。党的政策和理论体系为文化领域的规范化、法治化提供了基础,确保文化治理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对接。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文化治理现代化不仅能够有效应对内外部挑战,还能实现文化政策的科学规划与实施,从而推动文化治理向更高水平发展。
第二,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深刻揭示了文化与社会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文化发展理论和方法论,其对文化现象的批判性分析和对文化建设的社会功能定位,为文化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实践、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深刻洞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通过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通过文化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明确了文化发展的战略方向,还提出了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为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战略方针。正确的思想指引既保证了改革的理论根基,又赋予了改革以时代特征,使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能切实回应现实挑战,推动文化事业实现新的发展。
第三,优化文化治理结构。理顺权责关系,强化部门协调,才能确保文化政策的高效执行。文化治理结构的优化应以明确各级政府和文化机构的职能为基础,中央政府应主要负责宏观政策的制定与文化发展方向的总体把握,地方政府则应侧重于结合区域特色,落实党和国家文化政策,实施具体的项目。应逐级明确各层级文化部门的职责与权限,避免职责重叠和管理空白,从而形成清晰的权责链条。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克服条块分割和职能重叠,形成系统化、综合性的文化管理机系,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渠道和联动机制,为文化政策的高效执行提供有力保障,推动文化事业的长远发展。
第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完善文化市场体系,以保障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创新活力的释放,实现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精准对接文化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从而推动文化产品的多样化和高品质化。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保护文化创作者的合法权益,激励原创力的提升,增强投资者对文化产业的信心,激发市场主体的投资热情和创新积极性。良好的制度环境能够有效消除市场不确定性,推动资源向高效、优质的文化项目集中,从而形成文化保护、创新驱动与市场需求的良性循环,实现文化产业的全面提升与高质量发展。
第五,创新文化治理机制。鼓励探索融合科技与社会参与的新型文化治理模式,推动文化治理的现代化与智能化。作为新型治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平台凭借其高效的信息整合能力和实时数据处理优势,为文化资源的管理和分配提供了精准的工具。智能化的数据分析与算法推荐,能够实现对文化需求的精准把握与文化资源配置的优化。此外,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文化治理不再局限于传统模式,而是向社会各界开放,鼓励社会参与,提高文化活动的可达性和参与度,实现文化资源的全国乃至全球共享。要构建跨部门、跨领域的文化治理网络,促进科技、产业、学术与社会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化治理的协同创新,在治理中实现文化的传播与创新,并推动文化事业的全面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目标任务,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大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围绕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部署。新时代背景下,要着眼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确保文化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公平分配,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法规政策、整合资源力量以及提升社会参与,健全文化治理体系,尤其是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双轮驱动下,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强大影响力。
【本文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原校长】
责编:周素丽/美编: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