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深刻领会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

摘 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重大原则、整体部署和根本保证,是指导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要求,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高质量发展 县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全面理解、深刻领会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实质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着力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谋划改革,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举措务实可行,是新时期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学习《决定》要认认真真地读原文,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特别注意把握好这次《决定》的一些突出特点。

《决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路线方针,都表现出很强的连续性和坚定性,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典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创的全面深化改革理论政策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所谓实践续篇,就是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一以贯之的,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是坚定不移的。

例如,在改革的指导思想方面,《决定》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改革初始就确立的思想路线,这既是40多年来改革的重要经验,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的思想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会上特别指出:“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思想开关。因此,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要更大胆持续地解放思想。

又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的理论贡献,是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怎么样是充分发挥呢?文件提出“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这三句话很好地定位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到“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这表明在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的基础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体的地位更明确、更突出了。

再如,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提出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的同时,还强调更加注重突出重点。重点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强调,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牵引”与过去“为重点”的提法是否有变化?笔者认为,表面上有变化,实质上没有变,牵引说明火车头的质量大,才能带动列车跑得快,质量大当然就是重点,这与过去的说法是一脉相承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一系列目标、原则、任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坚持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统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认真总结了十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成绩与经验,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除了世界百年变局和各种风险挑战之外,我们还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面对这些重大的风险挑战,为了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为了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赢得战略主动,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更加凝心聚力,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自己的事情即发展和改革。只不过现在的发展是高质量发展,这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改革还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要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在这个问题上,全党达成了共识:“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强调:“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比如,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仍存短板,等等。”这一系列表述是中央对当前矛盾和问题的全面、深刻的分析,也反映了中央的清醒。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不动摇,这体现目标导向;另外一方面深刻分析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这体现问题导向。这些分析为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总目标提供了遵循。

《决定》所确立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各项改革举措、任务都具备更明确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决定》明确提出,到2029年新中国成立80周年时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为了达到这个总目标,《决定》提出“七个聚焦”,这“七个聚焦”就是实现各项目标的根本保证。《决定》从第二部分到第十五部分,共有56条,讲的都是具体改革任务、举措,也有的是重大的政策。有的地方一句话就是一项重大改革任务,提得十分明确,关键是下一步如何具体落实。

比如,“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就一句话,但全国人大与相关政府部门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完成。当然,后面还提出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等,这都为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制定提供了相应依据。

又如,在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部分中,提出“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这一句话也是一项重大改革;提出“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这又是一项酝酿多年终于推出的改革。还有,“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中央财政事权原则上通过中央本级安排支出”,这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中央财政事权委托地方代行的问题。

再如,“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短短一句话却是对现有户籍制度的一个突破。类似的改革任务、举措还有很多,据统计,共300多项,因为目标很明确、任务要求很清晰,只要落实好,到2029年全面完成任务,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会更加成熟和定型。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决定》提出,“要更加注重突出重点”,突出体制机制改革,突出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凸显改革引领作用。如何理解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呢?

一是强调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改革的实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在这个意义上,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更大更直接,我们一定要通过抓重点来带动全盘。

二是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牵引”作用就表现在经济体制改革可以通过解决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促进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化解,为其他改革在物质基础上、社会环境上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是“牵引”也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领域改革的内在协同关系。经济体制改革触动了各方面利益矛盾,也必须协同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改革。各领域的改革要系统集成、顶层设计、整体推进,要牢牢抓住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为重点。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仍然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这里的关键还是谁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问题,实际上这也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坚持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就是计划经济;反之,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就是市场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的形式。《决定》也强调:“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这句话很重要,“放得活”是前提、是重点。政府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这样才能放得活。而“管得住”,主要还是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更好地完善宏观调控与促进经济稳定,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等方面,具体改革任务在全部300多项改革重大举措中占一半以上。其中,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是重中之重。在这个主题下面,一是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培育和发展更有活力、竞争力、创造力的市场主体,特别强调了坚持致力于为非公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其关键还是要保证各类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二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围绕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关键是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坚决破除行业垄断、所有制歧视、地方保护和市场壁垒,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三是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种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活力充分释放。完善主要由市场供给关系决定要素价格机制,防止政府对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应该说,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最关键、最基础性的任务,也是市场化改革成败的关键。四是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包括完善产权制度,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对侵犯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的行为实行同查同罪同罚,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等等。

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为县域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决定》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一章中,专门强调“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在论述“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一章中,要求各地“鼓励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县域工作,明确指出:“县一级承上启下,要素完整,功能齐备,在我们党执政兴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居于重要地位”;“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县域工作的重要意义作出深刻阐述的同时,明确要求县域发展要“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不断取得事业发展新成绩”。

近几年来,不少县域的改革实践很好地体现了统一起来、结合起来、贯通起来这三条精神。这其中,“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改革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我们一切都要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来谋划和推进改革。多年来,很多县域的改革探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用实践很好地证明这一点。

“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这也是不少县域实践最成功的一条经验。实践证明,改革是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塑造县域发展优势的根本动力。县域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完全可以按照中央关于鼓励开展差异化改革试验的精神,紧密结合本地实际,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先行先试,创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改革经验。

“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是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决定》专门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问题作了重要部署,相关县域在这方面围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探索城乡一体化改革,给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实践证明,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县域连接城乡的中枢作用,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要全面提高县域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促进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更快缩小城乡差别,在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方面走出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略

本文作者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

责编:潘旺旺/美编:石 玉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