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坚定不移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摘 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必然,体现在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等多个方面。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征在于“全”,优势在于“全”,所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战略重点也应该放在“全”上。要在实践中做到全方位协调,形成主体合力;全链条衔接,形成程序合力;全覆盖拓展,形成客体合力。尤其是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更需要照顾到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关键词:全过程人民民主 中国式现代化 本质要求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焦点,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自从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上海虹桥街道首次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概念得到了不断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个聚焦”中,第二个便是“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2]。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式现代化,尤其是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是理解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视角。因此,深入挖掘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明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必然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战略布局,是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的有机统一[3]。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逻辑

马克思主义蕴含着丰富的民主内涵,这直接影响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历史逻辑表明,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逻辑必然。从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重视民主,重视民主的全面发展,这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历史逻辑。从革命时期开始,中国的民主就保留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基因;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又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上人民民主的新路。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民主实践在发展过程中也曾经走过弯路,但最终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走上了全面发展人民民主的正确轨道。从历史上看,发展民主,坚持全面发展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时期就提出了“军事民主”“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的思想[4]。其中很多思想,都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积极性的产物。这些民主思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产生,也对中国的革命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体现了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全过程人民民主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它实现了将民主形态从以资本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为中心、从资本至上转变为人民至上、从以资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开辟了中国式民主新道路。[5]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越来越全面。人民民主强调了民主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调动积极性”视为“最大的民主”[6];提出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命题[7],推动了民主的健康发展。同时,中国的改革还强调发展民主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不仅重申了列宁“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还提出了“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8]。这初步界定了民主的复合化结构,为人民民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格局,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基础。这一论断在党的重要文件中被多次重申,并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三者有机统一的基本架构也得到了进一步重申。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逻辑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余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实践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新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实践了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党内民主、法治民主、基层民主、协商民主等各种民主模式,不仅一直在实践人民当家作主的承诺,还为人类的民主政治实践提供了新的文明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全面发展人民民主,开展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丰富实践。

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特色。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大地长出来的民主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民主理论。正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主实践。比如“小院议事厅”“板凳民主”“线下圆桌会”“线上议事群”等形式,有力地推动了基层民主的发展;诸如“民主恳谈会”“民主协商会”“新村议事会”等形式,是基层协商民主的生动体现。各种各样的座谈会、听证会、评估会、发布会,遍地开花;询问、质询、调查、备案审查等形式层出不穷,极大地扩展了公民的有序参与。这些实践形式体现了人民的首创精神,并且在相关党政机关的协助下提炼成为典型的地方经验,推动了理论创新,成为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典型。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发展和丰富了人民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提供了理论创新的起点和实践行动的指南,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时代特点。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从而为落实人民主体地位,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发展人民民主奠定了基础。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逻辑就在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两者是高度契合的。

再次,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而这为全面发展人民民主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使全面发展人民民主的基本战略越来越清晰。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逻辑的指向,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式现代化高度契合。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任务

新时代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提出了挑战。从国际看,美国外交策略有重大改变,逐渐由自由价值转向民主价值[9],对外推进美式民主,成为中美贸易、科技、军事竞争之外的制度之争。从国内看,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还需要进一步缓解,由此给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加快,也会使社会结构日益复杂;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源分配、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矛盾冲突。这些都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提出了挑战。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提出是回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个大局”时代背景的需要。[10]

从全过程人民民主自身的发展来看,也存在着制度创新、参与意识增强等一系列挑战。虽然我国在民主制度建设上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如何有效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方面,仍然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同时,部分公众对政治事务的关注和参与意识较低,缺乏对民主程序的理解和运用。此外,以信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科技既为民主实践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信息鸿沟、网络传播、政治极化、价值冲突等,都会给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带来挑战。

做好四项基本工作,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无论是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是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都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就其内容来看,前后保持了非常连贯的一致性,都包括了人民当家作主、基层民主、协商民主和大统战工作格局。在实际工作当中,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要优先保证这些工作的推进。

一是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确保这一制度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目标和理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人大对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督制度,完善监督法及其实施机制,强化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和国有资产管理、政府债务管理监督。健全人大议事规则和论证、评估、评议、听证制度。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2020年民法典草案在公开征求意见期间共收到425762人次提出的1021834条意见,就是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人民当家作主的典型案例。

二是以广泛多层制度化推进协商民主。人民政协发挥了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形成并发展了协商互动、意见表达、凝聚共识的有效机制,在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应该进一步完善协商民主体系,丰富协商方式,加强协商渠道的协同配合。在协商民主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基层民众创造出了民主听证会、民主议政会、民主恳谈会、民主评议会、民情通报会、民情直通车、社区议事会、意见征求会等诸多形式丰富、切实管用的民主实践。这些民主实践经过制度化的过程,实现了广泛、多层的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的源头活水。

三是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最直接、最广泛的实践。在城乡基层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要尊重基层民众的要求,发挥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拓宽渠道让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到民主实践当中。同时,对基层实践中产生的新经验、新做法,保持高度的开放性。进一步健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建设和管理能力培训,推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在公共事务管理、社会服务提供、矛盾纠纷调解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的法治保障和监督机制建设。

四是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做好统一战线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用全过程人民民主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健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完善港澳台和侨务工作机制等方面作出更好的成绩。事实上,统战工作的一些重要内容,比如民族工作、宗教工作、侨务工作等,都不太适合单纯地使用选举民主的方式来完成,更需要运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方式来开展工作。

全面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

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征在于“全”,优势在于“全”,所以,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战略重点也应该放在“全”上。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种复合结构,要素是完整的、结构是复杂的,要保证其优势的发挥,就必须在合力上下功夫。结合恩格斯的“历史合力”理论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要求,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合力效应,需要在实践中做到全方位协调,形成主体合力;全链条衔接,形成程序合力;全覆盖拓展,形成客体合力。[11]

一是全方位协调民主主体。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体是人民,这就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同时,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体还包括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党政机关。要让这些主体能够各自发挥作用,形成合力作用,就必须要全方位协调。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立法、政府治理和政协协商等主体协调模式,但这并非一成不变,而且也可以互相融合。比如,政府在治理的过程中也会越来越融入协商的内涵,从而更好地发挥合力效应。

二是全链条衔接民主程序。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程序包括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12]的全链条,需要形成复合的程序与机制,才能有利于民主政治更好地运行[13]。这些链条需要有效衔接,在不同的民主事务中遵循不同的过程和机制,从而使全过程人民民主达到最优,也更容易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尤其是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更需要照顾到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使得不同的机制能够紧密衔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是全覆盖拓展民主客体。尽可能地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应用范围,开拓更多的制度渠道,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国家治理的事务上。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参与渠道,如社区会议、网络平台、公众咨询等,鼓励不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到政策讨论和决策过程中。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民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认识和参与意识,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积极宣传公民责任和民主参与的重要性,培养其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意愿。例如在人民网的“领导留言板”,有300多万条网民留言,涉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留言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党政部门的工作,极大拓展了民主覆盖的客体。

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康发展

加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化、法治化建设,是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上的运用。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决定》指出,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14]。这就明确了制度建设的主线。同时,《决定》还强调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从民主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对“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重大命题的守正创新。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泛、多层、制度化也是协商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在当代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协商民主、基层民主等各种类型的民主已经形成了丰富的实践,尤其是基层,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尊重,首创精神得到了尊重。这些基层形成的民主实践,需要通过制度化建设的方式来确认,使之形成长效化机制。

一是加强制度设计,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是民主政治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民主政治是人民当家作主,要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当这些首创精神形成的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需要制度化来保障其实施,这不仅可以规范民主政治建设,同时还可以使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常态化。因此,进一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康发展,需要在相对比较成熟的领域,制定法律法规,明确公民参与的权利、程序及保障措施,为民主参与提供法律依据。加强人大制度建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加强政协制度建设,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等内容,都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例如,2023年6月,天津市在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方面通过了5个文件,全面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化和程序化。

二是以制度建设的闭环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好的制度建设,应该能够形成闭环,从而推动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就全过程人民民主来讲,从民主方式的选择、到实际案例的执行,再到操作手册的指导、民主结果的评估,都是十分必要的,要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首先,我们必须梳理出一个明确的列表,明确哪些事务是必须运用民主的方式来处理的。其次,我们必须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可以让人们清楚地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如何操作的。再次,我们还应该在成熟的领域形成一些规范工作手册,用以指导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操作。最后,我们还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来引导、规范、监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

三是发挥科技作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通讯技术建立数字民主参与机制,让更多人能够方便快捷地参与到政策讨论和决策中来。通过数字化平台,人民可以更加便捷地参与到政策讨论和决策中,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方位参与模式。通过在线投票、意见征集等方式扩大参与范围,提高民主的广泛性。大数据平台可以收集和整理民众的意见,帮助政府更好地制定和调整政策;及时分析和反馈民众的意见和需求,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例如,正是有了现代科技的加持,国务院2015年开辟的“我向总理说句话”专栏每年都会收到20多万网民的意见,这些意见直接影响到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

四是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的,也是手段。就民主政治建设来讲,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一方面,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5]。另一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同时也必须能够在制度化的过程中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能够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社会长期稳定。这就要求我们打破治理的民主困境和民主的治理困境[16],更好地实现民主与治理的结合,从而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健康发展。例如,深圳的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23年的3.46万亿元,创造了经济发展史的奇迹。这与用民主的方式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结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目标,都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密切相关。一方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聚焦全过程人民民主;另一方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因此,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动力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这个目标的本质要求。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双重意义,对于我们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美式民主的理论悖论与实践困境”(21&ZD160)阶段性成果】

注释略

责编:周素丽/美编:石 玉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