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扎实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精神文化支撑。

关键词:文化强国 文化自信 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目标要求。《决定》着眼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出“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等重点任务,凸显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性,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指明了前进方向。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精神文化支撑。

新时代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与文化建设进程相伴随,并有力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推进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将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对内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都需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刻阐释“中国梦”,从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成为激励全体中华儿女奋斗的伟大梦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法治文化建设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定位,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围绕“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进行部署,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并提出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目标,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这些节点虽然并不能涵盖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理论探索的全部内容,但在某种程度上是十余年发展和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缩影。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了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度实现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并不断完善

党的十八大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十余年来,我国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并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

其一,我国公共文化投入实现倍增,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其二,建立国家、省、市、县、乡镇、村六级群众文化组织机构,群众文化活动快速增长。其三,全面推进“书香社会”建设,公共图书馆数量逐年增加并呈现高利用率态势。其四,持续推动“博物馆热”,形成类型多元、主体丰富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其五,推动公共文化的数字化建设,实现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和满意度。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和文旅融合发展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契合人们追求美好生活需要,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也能有效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具体表现为文化产业总量规模稳步增长,文化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文化经营主体持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细分领域亮点纷呈。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持续优化供给、日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赋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成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当前,我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以跨界文旅的央企集团—省级国有文旅集团—地市级的国有旅游平台公司—区县级的国有旅游平台公司为代表的四级“旅游企业国家队”,与非国有企业,共同建构了现代文化旅游产业市场体系,推动我国文旅产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逐步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

繁荣文艺创作,加强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视、音乐、戏剧、文学等各领域涌现出很多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文艺创作丰富多彩,枝繁叶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高度重视,就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这些重要论述,为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指明了方向。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全球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走出去”和文化服务国际化是必然趋势。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阐发中国文化精髓、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是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我们在中国文化产品的创意上、在文化产品数字化传播上下足功夫,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与国际文化传媒互动,“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创立新格局真正形成。

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进行经济合作同时,也不断扩大和加强文化交流,对外文化贸易规模逐步扩大,各类出版物、工艺美术品、收藏品、文化用品进出口额快速增长。我国在影视剧、网络文学、网络视听、创意产品等领域出口迅速发展。例如《琅琊榜》《山海情》等优质国产影视剧陆续在海外走红,深受海外观众喜爱与好评;国产动画作品如《大鱼海棠》《雄狮少年》等频频入围各类国际动画节,国际市场认可度获得极大提升。特别是2024年8月上线的国产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在海外畅销,并得到广泛好评。

近十年来,我国上百家出版企业相继在境外建立分支机构,与海外主流机构合资合作,出版发行中国优质出版物;我国在全球建设了45家海外中国文化中心,20家驻外旅游办事处,“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文化节”“欢乐春节”等文化品牌持续传播,影响力日益扩大。

新时代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在新的起点上向纵深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积累宝贵经验,一定程度上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密码。

坚持党的领导,把文化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全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我们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坚持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全面、系统、科学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例如,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开展特色文化产业助力精准扶贫,扶持特色文化产业创业,利用文化差异性,涵养文化生态,为脱贫地区带来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加强文化领域立法,保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我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入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快车道。

一是制定和修订了有关法律。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文化领域法律的出台、修订和完善,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法律体系。

二是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文化政策体系。我国既有如历次中央大会和全会对文化建设的战略布局,如《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也有国家“十三五”“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文化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年)》等国家级文化规划,还有文化领域主管部门出台的《“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或实施意见,涵盖政策支持、降税降费、金融扶持、要素保障等政策,更有涵盖产业规划、税收支持、政府采购、科技服务、转移支付、产业用地等地方性的政策文件,引领、推动、保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持续深化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持续深化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壮大和优化各类文化经营主体,不断扩大文化市场规模,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提供制度支撑,构建现代文化企业制度,推进国有文化资源整合,促进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中小板和科创板融资上市。同时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小微文化企业、外资文化企业健康发展,激发文化经营主体的发展活力,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与此同时,积极培育新型文化经营主体,特别是数字文化平台经济,如以字节跳动、腾讯、优酷、爱奇艺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企业,融入国际文化市场,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播力量。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和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更好地推进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一是政策引领,国家和地方政府依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应扶持政策。二是大力培育和引进文化科技金融各类优秀人才。三是积极打造数字化、网络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有效打通数字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到达公众的“最后一公里”,提高公共文化产品质量,以充分满足公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关于下一阶段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文化改革与发展构建了新的历史坐标,提出了新的任务。未来要以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根本动力,以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物质积累的过程,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力量的强大支撑。我们必须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下一阶段,要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健全推进区域内文化协同发展机制;围绕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区域文化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围绕区域文化协同创新发展,建立合作互助、扶持补偿、对口支援、文化帮扶等机制;围绕创新城市群文化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建设文化设施共享、文化产业合作、文化产品交易、文化科技创新等平台,建设覆盖城市群之间的“文化走廊”,建立健全城市群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合作机制,打造“1小时”公共文化圈;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完善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发挥城市带动辐射作用,加快城乡间文化要素双向流动,形成以点带面、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均衡配置的城乡文化发展新格局。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立完善国家文化创新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文化创新是超越既有模式的独创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体现在构思、创意、决策能力等方方面面。通过创新创造,人类可以实现“尽情发挥,创意无限”,创新是文化生产力中最强大、最活跃的要素。一是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为抓手,坚持统一设计、长期规划、分步实施,深入研究国内外优秀文化资源,建设文化资源数据库。二是创设文化资源设计版权交易平台,促使优秀的国内外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文化产品,推进设计版权的开发和保护,为更多的设计人才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权利的保障。三是培育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产品,开发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提升文化内涵以及在国际上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使中国的文化产品能“走出去”。

以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导向,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以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导向,全面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深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广阔空间,延长文化产业的价值链、提高附加值、推动产业重组,形成文化产业新业态。同时积极培育新型文化经营主体,优化文化产业资源配置,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完善文化企业坚持正确导向履行社会责任制度,加强文化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提升文化市场服务质量,强化文化市场管理和综合执法,增强文化市场活力。

【本文作者为 齐勇锋,中国传媒大学二级教授;季淼,国家发改委经济与管理研究所高级经济师。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助理研究员周诗云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略

责编:周素丽/美编:石 玉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