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以社会治理创新助力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

摘 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出重要部署,提出“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战略目标。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对社会治理提出新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通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有效构建新安全格局,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保障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关键词:社会治理 平安中国 治理机制 国家治理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国以安为兴,民以安为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个聚焦”之一,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以平安建设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是更好夯实“中国之治”根基、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1]。建设平安中国既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保障,也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坚决维护国家利益,通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有效构建新安全格局,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保障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强化党建引领,筑牢社会治理基石

党建引领是社会治理的核心驱动力。党建引领以其独特的制度优势与深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2]。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也再次强调“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建设高水平平安中国要求紧抓党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筑牢国家治理的基层基础。

压实党委主体主责,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总体国家安全观关键在“总体”,即国家安全是全面系统的安全和共同整体的安全。因此,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必须贯彻全局性谋划与整体性推进,强化党委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责任和领导核心作用,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社会治理各领域、全过程。截至2023年底,党的基层组织已达517.6万个,在城市构建了市、县(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的工作体系,在乡村形成了乡镇、村、组三级联动的网络结构,实现了基层治理的党建网络全覆盖[3]。推动党政力量嵌入纵向各层级和横向各部门之中,改善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架构,完善条块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块块合作”“条条协同”“条块衔接 ”的区域一体、动态治理问题解决机制,着力解决基层治理主体“碎片化”问题[4],扎实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建设。

创新治理资源整合机制,发挥组织动员优势。“坚持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要义。为统筹三者间的关系,需要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有效整合资源,充分调动各领域的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促进社会稳定与安全工作的协同推进。为此,基层党组织应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通过组织联建共建的方式,打破地域、行业及部门间的界限,促进资源的开放共享与优势的互补融合。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自治体系,强化民主协商机制,发挥群团组织的带动作用,并鼓励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构建起一个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商平台,从而激发各方潜能,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5],共同推进国家长治久安。

坚持群众路线,开展柔性治理。平安中国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前进的过程,必须坚持群众路线这一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满足群众在社会治理与平安稳定方面的多元化需要,通过党建中的信仰筑初心、服务强信心、情感暖人心的独特优势,弥补“制度与技术”治理的不足,促进社会长期稳定。深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工作方法,以更优的平安“供给”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安全问题[6]。如电动车安全隐患治理、消防安全知识普及、电信诈骗防范、农产品信息溯源等,实施党建“小切口”项目,回应群众诉求,发挥情感的黏合效力,形成情感共同体,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7]。

提升法治化水平,夯实社会治理基础

法者,治之端也。在迈向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进程中,法治保障不仅是社会治理的坚固基石,更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法治的深度融入与高效运作,为构建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8]。

深化法治理念,铸就平安之魂。深化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是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依法治国,形成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法治思想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法治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强调将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各领域,为提升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确保社会治理的各项举措在法治轨道上稳健前行[9]。王安石在《周公》一文写道:“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提升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要在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都应当自觉遵守法律,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通过广泛的法治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使法治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信仰和自觉追求,为平安中国建设提供强大群众基础。

完善法律体系,夯实平安之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离不开完善的法治体系作为坚实支撑。要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立法工作,以高质量立法保障高质量发展。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必须以宪法为核心,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特别是在社会治理领域,要加快补齐立法短板,强化立法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确保法律法规能够适应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需求、新挑战。通过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统筹立改废释纂,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社会治理法律体系[10]。坚持问题导向,围绕社会安全,主攻重点难点问题,如新时代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急管理等,为平安中国建设提供全面、精准的法治基础。

深化法治实践,彰显平安之力。法治实践是法治思想和法治理论的最终归宿和检验标准。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需要我们在法治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将法治力量转化为社会治理的实际效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这要求我们一方面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另一方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责任制,加强司法公正建设,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同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积极作用;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大局稳定;加强对社会治理领域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弘扬道德力量,提升社会治理软实力

德治是社会治理的精神内核。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11]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降低社会安全风险隐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亟须将国家安全观融入社会道德教育体系,提升德治教化水平。

健全社会道德教育体系。社会道德教育是培养公民道德修养、提升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能够为平安中国建设凝聚广泛社会共识、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夯实社会治理的道德基础[12]。推动学校、家庭、社区和政府等多方协作,形成德治教化合力,通过道德培育活动引导和规范个体行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此外,发挥法治对德治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将道德导向和道德要求贯穿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全过程,形成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

创新德治教育形式。在平安中国实践中,德治教育作为精神与文化层面的力量,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持久性,要不断探索德治教育形式,使其转化为有形的物质力量,影响和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动逻辑,增强其参与社会治理的自觉性和责任感[13]。一方面,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资源,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发展,使其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增强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礼仪礼节、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范等的教化作用,将安全观纳入其中,培育群体共识。另一方面,依托并整合现有的阵地资源,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道德讲堂等德育载体,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活动,适当融入安全相关的主题,如开展“谨防诈骗,保护个人财产安全”、“社区普法,维护国家安全”为主题的公益科普活动。充分利用新技术和社交平台,探索创新传播形式,弘扬正能量,对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问题加强舆论引导,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言行予以批驳制止,增进群众对履行社会责任、维护国家安全的价值认同。

完善道德评价与激励机制。德治建设需要将道德的内在价值要求内化于制度,即将自律和他律、提倡和禁止、软性约束和硬性规定相结合,才能为社会稳定和平安中国建设筑牢屏障。因此,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道德行为纳入信用评价指标,健全失信者的惩戒机制和守信者的表彰机制,提升公民的道德自觉。对于食品药品安全、产品质量、生态环境、社会服务、公共秩序、网络空间等民生问题和重点领域的失信败德行为进行整治和惩戒,尤其强化对近年来频发的电信诈骗、数据隐私泄露等乱象的治理,减少社会安全风险隐患。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对严重失信失德行为进行曝光和批评,形成强大的道德约束力量。对于信守承诺、见义勇为、志愿服务等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和嘉奖,定期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引导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

增强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健全社会治理体系

提升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能力是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 提升社会治理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能力是风险社会下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可靠方式,对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与前瞻观念,提升风险预警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预判风险是防范风险的前提,把握风险走向是谋求战略主动的关键。”因此,切实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需要不断提升风险预判能力,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和评估机制,强化对风险源和风险点的排查,加强源头治理。加强风险监测和分析,防范风险积累、扩散和叠加,把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树立风险共担、合作治理的价值理念,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筑牢组织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风险化解能力,透过复杂现象把握本质,抓住要害、找准原因,果断决策,善于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善于整合各方力量、科学排兵布阵,有效予以处理。”[14]因此,新时代重大安全风险防控需超越单一部门范畴,转向全社会多方主体协同参与的“共治模式”,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风险治理格局。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领导职责,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另一方面,注重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和各类社会组织力量的优势。

健全制度建设,提升风险防范化解的执行效能,以制度优势赋能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在制度层面,我们要善于从全局性、系统性、战略性着手,发挥好党领导人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深化对风险规律的认识,强化防范化解风险的制度设计与执行效能,确保各项制度在应对挑战时能够精准发力、高效运行。具体而言,进一步优化危机管理制度,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完善风险应对的决策流程,确保在风险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应对格局。同时,进一步加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和公众声音,提高危机决策和应对质量。

深化智能化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智能化建设是社会治理提质增效的关键因素。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15],首次将智能化纳入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维度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16]智能化在当代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也为建设高水平平安中国提供创新驱动力。

构建全面的数字治理体系,保障社会安全。社会治理尚存在条块之间、网络系统平台之间、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数据壁垒”等局限。必须从顶层设计着手,构建一个全国统一、多部门协调配合的智能化治理框架,并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技术标准,确保不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形成高效的工作机制。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和信息交换平台,整合各类资源,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高效利用,为建设平安中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资源支持。此外,需要建立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监管机制,确保智能化治理的各项措施得以有效实施。同时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定期评估治理效果,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不断优化治理流程,有力保障平安中国建设。

强化数字治理思维,提升公共安全意识。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必须转变传统的治理观念。目前,部分政府官员及公众仍缺乏大数据的观念与意识,各级社会治理人员需深刻理解大数据在研判、决策、实施和服务各环节中的关键作用,针对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实施精准预警、精准识别和精细管理。为此,应建立常态化的学习机制,强化政府工作人员和公众的数字化意识,提升公共安全意识,通过持续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增强数据驱动决策的能力,实现对安全风险的精准预警和有效应对,提高社会治理效率和质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平安中国建设。

善用数字化工具,实施精准治理策略。在安全体系政策的制定上,借助大数据分析工具,根据不同地区和群体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确保资源的有效配置。在政策落实上,利用信息技术的精准性和智能化优势,整合网络安全、食品安全、数字安全、社会安全等板块的数据资源,实时跟踪评估政府决策的科学性,确保平安中国建设的各项举措能够落地生根。此外,可以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电子政务平台,加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提升群众的参与度和政务服务的透明度,以便根据实际反馈进行实时调整,使社会治理更加高效和精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聚焦方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平安中国建设关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强化政治引领、提升法治化水平、弘扬道德力量、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以及深化智能化建设等措施,可以有效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平安中国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注释略

【本文作者为 毛子骏,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晓东,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责编:程静静/美编:石 玉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