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九龙坡区未成年人17.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9.75%,守护他们的身心健康、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近年来,九龙坡区始终坚持高位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以成功创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为统领,以“守护童心”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试点工作为抓手,积极探索儿童心理健康服务新模式,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建立三项体系,强化工作统筹推进
健全组织网络。建立健全区、镇街、村社三级分类分层服务体系,对分散在教委、卫健、民政、公检法司、妇联、团区委、关工委等多个部门的儿童心理健康服务职能,进行强有力的统筹和整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形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提高了工作质效,避免了资源浪费,关爱保护合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整合教育系统心理教师、卫健系统专业医师、专业社工组织等资源,形成齐抓共管、高效畅通的服务体系。
建立联动机制。区民政局认真履行困境留守儿童权益保障牵头部门职责,加强与教育、卫生健康、司法、公安、检察等部门协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畅通共同交流渠道,及时掌握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接受心理健康监测、心理健康测评的情况和结果;建立预警和处置机制,提升儿童心理问题筛查识别、咨询服务、评估治疗、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能力,形成多方关注、多方呵护、多方筹措的强大联动工作合力。
健全政策体系。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最有利于儿童原则,印发《九龙坡区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将“提升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服务”列入规划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印发《九龙坡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实施方案》《九龙坡区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联动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开展教育辅导、心理监测、预警干预、关爱帮扶等服务;印发《九龙坡区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通知》《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条措施》等,明确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全方位、全领域、全链条闭环关爱保护。
强化阵地建设,夯实关爱服务基础
筑牢未保主阵地。在全市率先建成区级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打造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心语小屋”,引入2家专业社工进驻中心,组织开展心理志愿服务、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健康筛查、心理危机干预管理、心理危机干预专业培训、个案帮扶与转介等服务工作。开通服务热线,提供未成年人保护政策法规咨询、家庭教育促进法咨询、心理疏导和情绪抚慰、个案帮扶与转介等相关服务,累计受理热线服务230余人次。
打造智能化平台。坚持科技赋能,建成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未成年人保护信息智慧平台,将全区困境留守儿童纳入有效监控范围,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数据,智能分析需求,开设儿童心理健康专题,设置心理健康常识、服务动态、在线求助、微心愿等版块,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供便利。
推动站点全覆盖。成立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负责组织心理志愿服务、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健康筛查、心理危机干预管理、心理危机干预专业培训等工作,成为推动全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枢纽;区精神卫生中心和7所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均开设心理门诊;13个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155个村(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72所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室实现全覆盖;全市率先建成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站(“一站式”询问、救助中心),实现了人性和效率的充分结合,助力涉罪未成年人再次启航。
凝聚多方合力,织密关爱服务网络
培育未保主力军。打造“儿童主任+社工组织+网格员+爱心妈妈”关爱服务队伍,镇(街道)儿童督导员、村(社区)儿童主任实现全覆盖;培育专业社工220名,配备社区网格员1600名,爱心妈妈170人,让需要帮助的孩子有了联络员、贴心人。每年投入200余万元引入专业社工组织,开展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家庭教育指导等服务。
打造心育主力军。组建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专家组,发挥专家引领作用,为心理服务健康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构建一支具有前瞻视野的全员心育师资队伍,定期对中小学进行专业培训工和作交流,形成良性互动和带动效应。整合区精神卫生中心、区心理咨询协会及社会心理服务机构资源,组建专业服务队伍7支共160余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1500余人。
孵化社会主力军。打造“政府+社会组织+公益慈善”关爱模式,进一步加强政府救助保障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积极引导公益慈善资源、社会组织以及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凝聚工作合力。成立九龙坡区“关心下一代专项基金”,设立“渝之匠·儿童关爱专项基金”,孵化培育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社工组织和心理咨询师协会16个,链接企业家、慈善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撬动社会资金380余万元,帮扶3万余名困境未成年人。
实施专项行动,护佑儿童身心健康
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区内各中小学均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对毕业年级、新入学年级学生及家长至少开展1次心理专题辅导,每学期对师生至少开展1次心理健康监测,建立五类重点关注对象台账1000余人,采取“一人一策”的应对措施,与家长保持联络,随时了解其情绪动态,做好疏导工作。
强化心理健康服务。全面落实“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工作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积极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引导活动。引入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团队,共建“积极心理实践基地”项目,2023年完成心理测评教师和中小学生13万余人,培训心理服务指导师30名,针对机关干部、医务人员、师生家长开展心理健康讲座16场,覆盖3000余人;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公共文化设施活动,惠及未成年人14万余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培训,累计覆盖家长2.8万余人次;开展“线上+线下”心理咨辅,累计服务2200余人次。
先行推进试点工作。以“小切口”试点项目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大事业”,探索了一条由民政部门牵头的“政府保护”有效实现路径。开展“守护童心”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试点,针对当前困境留守儿童心理脆弱、抗压能力差、抑郁、焦虑甚至自伤等问题,采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专业支撑+社会参与”方式,通过健全三项体系、凝聚五方合力、实施四大行动,构建起困境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354”模式,取得初步成效。(重庆市九龙坡区民政局局长 赵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