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基层减负不断向治本深化,广大党员干部需树立正确政绩观,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更加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为人民群众解难题、增福祉。
杜绝形式主义,树立实干的鲜明导向。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把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形式主义是基层减负的“拦路虎”,整治形式主义,需锻造“实”的工作作风,在“文山会海”“台账报表”“签到打卡”上做“减法”,规范统筹发文开会、报文填表、督查考核等事项,能合则合、能少则少、能精则精、能短则短,从查材料到考实绩,变看报告为到现场,纠正“不开会就是不重视,不发文就是不作为”的陈腐观念,反对“长空假”,倡导“短实新”,让实绩说真话,让实干成导向。
坚持担当作为,建立清晰的制度规范。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党中央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制定出台为基层减负的制度规范,形成类似中央八项规定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建立权责清晰的工作体系,压缩边缘模糊地带,把不该由基层承担的职责“收回去”,把该赋予基层的权限“放到位”,确保人按职责干、事按制度办。制度最终是靠人去落实,从上级机关抓起,从“关键少数”抓起,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需勇于担当作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头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把该管的事管起来,该担的责担起来,既部署过河的任务,也指导解决桥和船的问题。同时也要完善激励保障制度,加大编制人力资源向基层倾斜力度,优化干部考核激励机制,树立重一线重实绩的用人导向,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管好“千根线”,赋能“一根针”。
守牢初心使命,秉承为民的宗旨理念。“减负”不是“减责”,为基层减负,是要把基层干部从“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文山会海”中释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解民忧、谋发展上。树立和践行为民造福的正确政绩观,担负起守土之责,回归服务群众本色,把以前应付文山会海、填表留痕的精力,转换为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能力。持续落实“四下基层”,了解群众所思所想、知晓群众安危冷暖,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办好让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减负成效好不好,要多听听基层干部的反映,多看看基层工作的成效,真正把减负的“焦点”对准基层干部的“累点”,变“小马拉大车”为“骏马齐头进”。(王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