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科技创新与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学术论坛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成功举行。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贺亚兰,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杨伟国,副局级干部季英勇等出席,论坛由党组成员、副院长杨奎主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8位知名专家学者应邀发表主题演讲。本次论坛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科研组织处、市情研究所、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共同承办,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贸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北京城市管理研究院、广东省政府驻京办、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等70多个高校、科研院所、新闻媒体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
吴金希在《创新推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指出,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力量。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科技创新排名不断提升,高被引科学论文数量已超过美国,顶尖科技创新集群数量也超过美国。然而,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如集群创新密度仍有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资源的集聚和协同发展。京津冀城市群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带和科技创新基地,正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集聚实现世界级城市群的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的结合,未来应以AI等新兴技术赋能高质量发展,通过创新与产业化的双向驱动,不断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提升京津冀城市群在全球创新网络的竞争力。
清华大学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吴金希
陆军发表了题为《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国际科创中心演进路径与风险应对》的演讲。他指出,在全球化和工业化条件下,面临着能源使用、物质流及人口指数增长等问题,如20世纪60年代末罗马俱乐部提出的“人类困境”命题,指出能源使用和人口增长对地球物理极限的威胁。数字经济的发展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新的机遇,数智化与技术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是一次系统性的演进,需要形成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新型产业组织体系、提升对高端要素的吸引能力。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区位条件、政策环境和科技资源等优势,但也面临着人才争夺、创新扩散不足等挑战。随着人才争夺赛况愈演愈烈,需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高人才政策的有效性。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陆军
杨宏山在《新质生产力视阈下首都功能疏解与雄安新区建设探讨》中指出,京津冀城市群之间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差距较大,河北省城市与北京、天津的差距显著,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亟待面向河北省拓展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发挥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快雄安新区发展有必要推进政策创新,以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为路径,以重大项目规划为抓手,引导中央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面向雄安新区拓展发展空间,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雄安新区尽早形成磁场效应,建设人才交流特区,促进新质生产力资源共享。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宏山
许正中发表了题为《数字时代产业变革的工程生态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演讲。他认为,世界正面临科技原创、文明交融的重要时刻,中国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发展科学技术,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数字技术彻底改变了经济社会运行逻辑,从生产者到产消者、从功能产品到智能互联产品都在发生变化。产业创新工程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原生理念、关键核心共性技术、实体底座等要素,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科技创新需要关注更多的原始性创新和引领性创新,如破解卡嗓子、卡脑子、卡脖子等问题,进一步加强基础科学和共性技术的研究。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许正中
王德起在《世界级城市群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指出,要从城市发展演变历程理解世界级城市群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城市发展历经多个时代,新质生产力内涵体现了“力”与“场”辩证统一,“场”集中表现为“都市圈—城市群”综合体,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其发展有空间逻辑,城市群是城市发展成熟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具备规模、多样性等要素。世界级城市群有共享科研平台和市场化技术转化体系发达等优势,应从深化相关体制改革,打通堵点卡点,培育新兴和未来产业,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升级方面,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筹城乡发展与国土空间治理研究院院长、教授王德起
王开泳发表题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赋能京津冀城市群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制》的演讲。他认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在推动科技进步、引领产业变革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北京加快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区位、政策和科技资源等优势,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具有市场潜力大等优势。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赋能京津冀城市群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制包括集聚效应、滚雪球效应、创新生态链与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等。京津冀地区在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政府引领打造了科技协同和产业协同发展的智库服务平台。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副主任王开泳
刘现伟在其演讲《新质生产力与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中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立足新发展阶段、适应国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是对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及其组合的融合跃升,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制造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重要载体,中国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但“大而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需要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前沿技术研发和关键“卡脖子”技术攻关力度,加快智能化转型,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推进绿色制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组织,增强产业链控制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企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刘现伟
何仁伟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世界级城市群高质量融合发展机制研究——以京津冀为例》中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推动了生产方式变革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世界级城市群在全球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产业协同、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衔接等问题。推动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融合发展需要建立创新驱动、产业协同、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和政策协同等机制。应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打造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创新协调发展机制,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推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高质量融合发展。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研究所、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研究员何仁伟
杨奎对本次论坛作了最后总结。本次论坛聚焦“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科技创新与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主题,重点从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国际科创中心演进、非首都功能疏解、雄安新区建设、产业变革的工程生态构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世界级城市群高质量融合发展等不同角度,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从科技创新到产业演进、从功能疏解到新区建设、从产业生态到城市群融合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刻阐释了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世界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为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
大家一致认为,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创新人才等途径,为新质生产力和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人才、资本等关键要素。本次论坛不仅加强了社会各界的学术交流,开拓了研究视野,而且从更高层次研究阐释了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科技创新与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有益于进一步推进区域合作、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动世界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来源: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文章据“宣讲家网”微信公号,转发时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