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以法务区建设为载体 全面提升法治核心竞争力

法治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出部署。指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法律服务业是服务业的一个中类行业,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归属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门类——“商务服务业”大类。全面依法治国、提升法治国家核心竞争力离不开发达的法律服务产业。

近年来,四川天府中央法务区、吉林长春智慧法务区、厦门海丝中央法务区、西安“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重庆中央法务区、安徽(合肥)创新法务区等相继启动运营。这是我国法律服务产业、泛法律服务产业发生集聚效应的客观现象,也是法律服务产业不断升级、产业结构不断演化迭代的折射结晶,是现代化法律服务产业崛起的症候。要用好改革开放重要法宝,因势利导,加强政策配套支持,扶植现代法律服务产业加速迭代升级繁荣壮大,让法务区成为法治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号工地”。以法务区建设为载体,全面提升法治核心竞争力,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步伐。

打造法律服务新质生产力展示区。法律服务既是生产性服务业,又是生活性服务业。法律服务紧密融入经济活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领域,调节经济生活,调节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是服务业新质生产力具有代表性的业态。法务区是高端优质法务资源的汇聚区,要突出“创新发展”时代导向和“高端服务”的行业特征,加速培育打造一批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的法律服务产业集团。要瞄准行业前沿领域,开展颠覆性技术和服务模式创新,创新运用AI大模型、区块链等技术提升数字化水平,探索建设法律服务互联网平台,分领域、分行业推出一批法律服务模型,自动匹配嵌入式场景,让法律服务的消费者在行为前得到精准预期指导,在行为后能达成一致责任共识。加速推进传统法律服务向数智法务演化升级。要建立面向未来的法律服务产业管理体制、投入增长机制,鼓励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参与数字法律服务业,孵化催生智能法律服务产业的“璀璨星河”。要延伸法务产业链,推动律师、司法鉴定等传统法务核心产业,与会计、审计、税务、认证等关联产业、衍生配套产业全链条贯通,构建层次多元、功能完善、高端优质的服务产业发展生态园,形成法务功能、法务产业、法务业态、法务场景综合配套、互促共兴的产业发展格局。越是新兴产业,越需要稳定可预期的法律制度环境和良好的治理体系,要大力推动法商融合,反哺和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相关产业集群业态升级、澎湃起势。

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示范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务区理所应当成为区域内营商环境示范区。法务区是法商产业融合新业态,司法行政机关要会同市场监管部门,研究提出适合法律服务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设统一开放的法律服务市场和监管稽查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采购等法律服务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实现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交易全流程公开管理。让法律服务机构自愿选择适用有利于自身发展有利于行业发展壮大的税收征管规则。完善合宪性审查、备案审查制度,建设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信息平台。法务区要抢先一步让制度落地,对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开展清理,明确审查主体责任。凡未经备案审查、未在平台数据库内备案的非涉密文件,视为不发生效力。要主动对接对照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协议协定规则,按照国际公约、协定规则惯例审视出台法务区内市场主体登记注册、行业管理、投融资等制度体系,形成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打造涉外法律服务产业聚集区。法务区是高端法律服务产业聚集地,毫无疑问要率先在工作机制上当表率,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坚实法律服务支撑。概括起来说,要实现三个方面功能。一是为国际贸易和投资以及对外合作交流提供前瞻预期性法律顾问服务。二是为国际争端提供法律解决渠道。三是为国外法律人才在国内开展业务提供平台。为达到此目的,法务区要在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框架下,积极探索法律服务业对外开放。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备齐备足培育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的人力资源基础。国际范围内的争端以民事为主,而民事争端的解决渠道是当事人合意选择争端解决方式。法务区内要入驻国际仲裁机构,设立“国际商事调解中心”,为高效解决国际经济纠纷提供平台,让更多的涉外民事法律关系中当事人愿意依法约定在法务区的平台上裁决。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把中华法系、中国深厚法律文化中解决矛盾和治理社会的方法和智慧,应用到国际治理中,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提出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打造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应用一体区。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和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最大的激励。知识产权保护最有效的手段是法治,法务区要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法律服务体系。要大力推动知识产权代理服务与法律服务融合对接,发展一体化的服务集团。要用法治手段保障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实施,最大程度促进专利开放共享,最大限度便利知识产权交易、促进供需对接,最高效率解决纠纷、降低维权成本。推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法律援助形成合力,探索建立面向中小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在高科技园区、自贸试验区等设立服务站,点对点提供政策和法律咨询、公益培训、合同审核等“一站式”服务,探索开展知识产权领域公益诉讼。要积极推动在法务区内设立知识产权专门法院或专业法庭,吸引知识产权行政机构入驻法务区,建立知识产权诉调对接机制,推广“调解+仲裁/司法确认”模式,建立谈判、调解、仲裁“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纠纷快速解决机制。科学技术是全人类的共同智慧成果,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呈现出国际一体化趋势。要结合专利合作条约(PCT)在国内的全面实施,加快知识产权领域制度开放,做到对内外资、内外籍知识产权权利人一视同仁、同等保护。要深度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框架下的全球知识产权治理,在法务区率先实现知识产权领域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全球创新环境,推动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知识产权全球治理格局。要加强与国外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沟通互动,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项目在法务区开展、活动在法务区举办,加快提升法务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影响力。

打造公共法律服务资源集成储备区。建构在法律援助体系基础上的公共法律体系虽然已取得巨大成就,但远不能适应“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的需要。未来,必须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以市、县为主体,根据城乡人口分布情况,合理布局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数量,大致应当安排每10-20万常住人口拥有一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同时推动各级行业主管政府部门建设部门法律服务中心,面向本部门(系统、行业)提供免费基础性、兜底性法律服务。这样才能真正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公共法律服务供给的责任主体虽然是政府,但供给渠道政府购买服务,承担法律服务生产任务的仍然是法律服务机构和法治人才队伍。健全的法律服务市场排斥寡头垄断,庞大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呼唤优质充裕的法律服务供给,法务区为公共法律服务需求提供源源不断的供给厂商,使供需双方数量都富有价格弹性,铺垫了公平竞争法律服务市场的基石。法律服务同医疗、会计等专业服务一样,存在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属性。法务区是专业管理平台,法务区内汇聚优质高端、诚实守信的法律服务机构,引领法律服务市场整体呈现价格参差不一、质量标准清晰可见市场结构,有效消除了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为社会公众提供低廉的选择成本,整体上提高了公共法律服务的社会福利水平。

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法务区汇聚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服务经营主体和群众职能机构,区内高端法务机构、泛法务机构、法学研究机构林立,要大胆探索,要加快释放法治改革“红利”,力争成为法治领域改革实验区。在深化立法领域改革方面,按照《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要求,建设集成的涉外法律服务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信息平台。在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方面,开办“法务直通车”,统一部署应用全国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建设政府行政复议中心,探索行政复议与行政审判联合办公、同堂共振。在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方面,要在深化审判权和执行权分离改革,健全国家执行体制上先行先试,率先迈出建立统一执行体制的步伐。在规范专门法院设置,深化行政案件级别管辖、集中管辖、异地管辖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行政诉讼集中管辖、提级管辖。在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方面,落实“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要求,高标准建设法务区法律服务中心。带动各级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及各级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全面履行公共法律服务责任,向行业单位、企业、居民普遍无差别供给公共法律服务。在加强涉外法治方面,成为外籍法治人才来华工作、居留改革试验区。在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探索建立统一的人口管理制度方面先行先试,率先实现数据信息互联互通,为境外高端法务人才在法务区工作生活提供便利。此外,还要在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先行先试,率先建立法务区志愿律师队伍,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益诉讼。各级党委政法机关要坚持一手抓法治建设、一手抓维护国家安全,大力支持法治领域综合配套改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作者:都勇,系安徽合肥创新法务区省级专班成员,安徽省法律援助中心党支部宣传委员、四级调研员、法援律师)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