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网络热梗背后的青年群体社会心态探析

【摘要】青年群体是引领网络流行文化的弄潮儿。不断推陈出新的网络热梗是青年群体引领网络流行文化发展的典型表现,反映了青年群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情绪体验、情绪表达与情绪需要,承载并呈现着青年群体的情绪价值。以网络热梗的变化为线索,关注青年群体情绪价值,成为把握社会发展脉搏、精准回应青年群体心理诉求和价值关切的重要环节。青年群体以“玩梗”方式输出情绪价值的同时,要注意绕开情绪价值陷阱,发挥好情绪价值的正面作用。

【关键词】情绪价值 青年群体 网络热梗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流行文化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而网络媒介的介入则加速流行文化传播,现象级网络热梗的层出不穷便是具代表性的呈现之一。热梗经由网络媒介传播已成为青年群体中的现象级流行文化。青年群体作为推动并感知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新锐力量,引领流行文化、创造网络热梗成为其确证并展示自身情绪价值的典型性社会行为。

现象级网络热梗呈现青年群体情绪价值关注

聚焦网络,年轻人乐此不疲地“玩梗”:“公主请……”“想你的风吹到了……” “i人与e人”“上班恶心穿搭”……这些生活热梗、旅游热梗、消费热梗等让人应接不暇。网络热梗之所以能够在青年群体中流行,首先是青年群体已然习惯于网络化生存。再者,青年群体在网络互动中获得价值认可、尊重与共鸣的情绪体验则是更为深层的社会性因素。

情绪价值本为营销学概念,如今成为当下社会的流行词汇,更多指向的是人际关系中个人能够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个人能为他人提供愉悦、满足、安慰等舒服稳定的情绪越多则情绪价值就越高,反之则情绪价值越低。经济学意义上商品价值实现是通过交换,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情绪价值实现则是通过独特的话语表达来完成。情绪价值话语表达是一种说话方式与技巧,承载着情绪价值,其作用方式是社会个体以积极的心理情绪体验巩固、拓展他人的情绪舒适区。

青年群体热衷于网络热梗就是情绪价值作用的结果。热梗流行于网络,其兼具独特的语义和新奇的表达方式而被年轻人所喜闻乐道。网络热梗之所以流行,就在于其能够触动并唤起广大青年的心理情感共鸣,而后以一种或幽默搞笑、或富有创意的方式表达出来。不管以哪种方式爆火,热梗都表现了对青年群体情绪价值的充分关注,精准定位了打动年轻人的情绪关切点。如,爆火的热梗“公主请……”,在使用此话语表达时就是让对方自动代入“公主”的角色,使对方感受到充分的被关注与被尊重。再如,“家人们谁懂啊?”这样的网络热梗词句,亲密地互称对方为“家人”,在共同感受到友善而主动的亲密关系时,年轻人更关注的是确证自身是否被接纳、被认可、被重视,情绪价值能否得到满足。这些网络热梗实质上是以情绪价值话语表达提供了青年群体所需要的积极情绪价值。

网络热梗背后的青年群体社会心态

不断推陈出新的网络热梗反映了青年群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情绪体验、情绪表达与情绪需要。以网络热梗的变化为线索,深挖青年群体情绪价值根源,成为把准社会发展脉搏、精准回应青年群体心理诉求和价值关切的现实要求。热梗燃爆于网络,但其却根源于社会发展与青年心理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社会整体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之后,人们对心理舒适度的追求变得突出。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分层升级的,当生理、安全等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将向着情感和归属、尊重、自我价值实现的高层次需要发展。这也同样反映在网络热梗变迁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得到较大满足时,心理上的存在价值和体验意义等高层次需要开始备受关注,其强度逐渐上升并超过基本需求。早期的“宫廷玉液酒”“要啥自行车”等耳熟能详的热梗都是同人的基本物质生活相关,相比之下,现今的网络热梗“想你的风吹到了……”“集美们”“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等词句折射的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水平提升后,愈加突出的归属、认同、自我价值实现等心理情绪需要。网络热梗的变化显示情绪价值在人们的需求排序中不断提升。

其次,网络热梗的流行也展示了青年对社会竞争压力、负面心理情绪的释放。现代社会加速发展的副作用之一就是社会过度竞争的“内卷”,随之而来的是人的心理压力增加。当社会压力超过正常人能够承受的心理阈值,负面情绪体验将积聚为负面心理能量,而积极情绪体验就成为人们调节心理情绪、释放负面心理能量的必要方式。此时能够使情绪得到放松与纾解的话语表达就会受到青年群体的关注。网络热梗“稳定发疯”一词的出现,就是源于一些年轻人想要实现某种目的、或不想做某种事情、又或不满意某种现状时不用有太大的心理压力,而要“稳定发疯”,做出令别人抓狂却又无可奈何的事情,如此心理上的负面情绪体验就能得到一定纾解。这种词句就是利用情绪价值的输出,使年轻人在使用此热梗时能得到心理上的自我安慰与自我接纳。青年通过网络热梗表达降解负面情绪体验、增强积极情绪体验。

最后,随着社会文明进步,青年追求自我、渴望自我价值实现。现代社会文明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基本权利的公平与平等,人们应公平享有并行使个人基本权利,也包括适当输出个人情绪。如“上班恶心穿搭”等网络热梗词句的广泛传播,就体现了年轻人对自由不羁、平等自悦的热切渴望,他们不再委屈服从或刻意取悦于特定的个体、群体、阶层,而将关注的重点锁定在自己是否愉悦、欣慰、满意的积极心理体验上。正因如此,一旦充分关照青年群体情绪价值的话语表达出现,使青年感受到“被关注、被在意、被尊重”,得到积极的心理反馈后,自然会引发青年群体对此网络热梗的推崇与追捧。

在关注网络热梗的同时,其潜伏的情绪价值陷阱也不容忽视

网络热梗以独特的情绪价值话语表达带给青年群体轻松愉悦的积极情绪体验,热梗爆火反映了青年群体对情绪价值的喜爱偏好。以网络热梗呈现的情绪价值话语表达对治愈压力下的心理失衡、释放负面心理能量、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情绪价值具有双面性,当过度陶醉于情绪价值时,其背后也潜伏了一定的风险和陷阱。

一是沉溺于情绪价值实现的快感而丧失情绪调节能力。情绪价值话语表达以迎合青年群体的情绪好恶为标准,若长期受情绪价值话语影响,耽于情绪价值体验快感,容易被他人定向投放的情绪价值左右,陷入情绪价值的认知失调。网络热梗“燕子,没有你我怎么活啊”的接受者的情绪体验是高度被需要、被认可、被亲近。当一些年轻人沉迷于此种情绪价值话语时,会过度地以自身的情绪体验为中心,陶醉于被情绪价值投放供养的舒适愉快。但这种情绪价值一旦断供,就会产生强烈的不适感。需要注意的是,人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情绪体验也应是丰富多样的,简单将情绪分为有价值和没有价值是对人本身的异化;依赖于情绪价值供养、自我封闭于情绪价值体验的心理舒适区,可能会导致一些年轻人的心理功能弱化、情绪调节能力降低。

二是容易被情绪价值捆绑而作出非理性决定,产生不合理消费。情绪价值背后隐藏着等量交换的价值标准,并被一些人用作商业逐利的重要工具,刺激人的非理性消费冲动。如,网络热梗“公主请……”,经过商业化运作包装并投放市场,就出现了“我本不想买的,但是他喊我公主请下单”的现象。这种嫁接网络热梗制造出来的营销方式正是掌握了情绪价值话语表达的特点,使年轻人为了满足一时的情绪价值实现快感而进行非理性消费,产品本身的有用性和适用性却被忽视了。再如,当直播间的网络主播喊出“榜一大哥”时,感受到被尊崇的情绪价值快感会让一些网络受众做出更多的打赏行为,这种打赏行为有些是被心理虚荣感绑架的情绪价值消费冲动,随之而来的可能是理性回归之后的打赏经济纠纷。由此可见,人一旦沉迷于这种情绪价值话语设计带来的情绪快感时,可能会将自己同情绪价值捆绑起来,而忽略情绪价值话语背后隐藏的真实诉求与替代成本。

三是贪恋情绪价值话语表达而停留在舒适圈。处于心理的舒适区内,人无须进行太多的思考,在心理上不会感受到危险,所以人更倾向于选择停留于舒服圈之中。这正契合了情绪价值的作用方式,当下被创造出来的一些热梗,其情绪价值话语就是在利用心理舒适区来吸引年轻人关注并自愿进入。比较典型的像“抛开事实不谈”的热梗,就是将年轻人的情绪感受调动起来,回避理性与社会现实,让年轻人停留在情绪共鸣的网络虚拟心理舒适区。身处这种虚拟心理舒适圈中,一些年轻人可能会由情绪引导而作出同实践逻辑不相符合的感性决策与脱离社会正轨的冲动行为选择。

发挥好情绪价值的正面作用,积淀源源不断的心理能量

给予青年群体情绪价值以充分的认可与尊重是引领青年群体融入社会主流价值认同的有效路径。青年群体以“玩梗”方式输出情绪价值的同时,要注意绕开情绪价值陷阱,将情绪价值皈依于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实现的统一。对于青年个体发展而言,需要努力提升与充实自我,发挥好情绪价值的正面作用。

一是打开社交圈子,以不同圈层的视角提升情绪价值体验。人生存并发展于特定而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现代社会,人的社会关系也体现在多圈层交集之中,社交圈子决定了个人能够接触到的情绪体验和生活方式。人的情绪和情感等相关的精神世界活动受到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人在要求他人提供情绪价值时也应为他人提供正面积极情绪,通过角色互换理解人的情绪的多面性,建立成熟的情绪处理能力。这就需要青年打开社交圈子,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尝试同他人建立联系,进行不同圈层的人际交往,实现情感的多向交流,建立起强有力的自我情绪处理能力,将异质性情感尊重作为达成情感共鸣并最终实现自身情绪价值的前提。

二是正确认识与对待心理变化,成为掌握情绪的主人。人的心理需求是动态而复杂的,只求得到情绪舒适和满足显然不符合人的真实发展状态。一旦进入情绪价值话语的心理路径依赖,将难以客观理性地自省。年轻人需要在正视和承认自身正常心理需要的基础上,理性克制地自我调控情绪价值需求。这即是说,年轻人要能够充分认识并敢于面对真实的自我,尤其是辨清自我的基本心理活动走向,在情绪价值互鉴中回归现实生活的社会主流价值共鸣,从而掌控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度被情绪价值左右。

三是积极投身现实社会生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树立正向的生活目标。人的心理认识、感受和体验总是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正向的生活目标都是对现实生活的积极认识的结果,能对心理产生良好的引导作用。一方面,年轻人要培养健康良好的兴趣爱好,从兴趣中建立自我价值立场。另一方面,年轻人要积极投身现实社会生活,树立创造社会价值的生活目标。情绪价值只是个人价值的组成部分,个人处于社会之中,为社会创造价值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效方式。在为社会创造价值时个人能够获取积极的情绪体验,为情绪价值实现积淀源源不断的心理能量。

(作者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2023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发展与社会风险控制研究中心项目“重大公共事件中的网络社会情绪传播及舆论引导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R23A13)和2023年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研究”(项目编号:CSZ2300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英]罗斯·哈克曼著,徐航、潘沂然译:《情绪价值》,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

②陈武:《为什么情绪总能引爆网络》,《中国青年报》,2021年12月17日。

责编/于洪清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周小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