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大国基理 > 正文

【大国基理】楚雄州南华县:着力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大国基理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1954年10月以前叫镇南县)地处滇中腹地,位于楚雄彝族自治州西部,是滇东与滇西之间的交通要道,自古就是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上的商贸重镇,素有“九府通衢”之称。全县国土面积2343平方公里,辖龙川、沙桥、五街、红土坡、马街、兔街6镇和雨露、一街、罗武庄、五顶山4乡,有128个村(社区),境内居住着汉、彝、白、回等19个民族,2023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9.74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4.75%。是“世界野生菌王国”“中国野生菌美食县”“中国野生菌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云南优质烟基地”。

近年来,南华县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绽放民族团结幸福之花。

党建引领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有效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

南华县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为统领,以“党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模式,全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着力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聚焦党建固根本,筑牢民族团结进步政治基础。全县各级党委(党组)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定期听取和研究民族工作,健全完善民族工作责任制度、考核制度与协调机制、会商机制等制度机制,全县各级、各部门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责任制考核,纳入政治考察、政治巡察、政绩考核,作为开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大比拼年度考核重要内容,不断增强各级党委(党组)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实施“三类教育”,强化入脑入心。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通过举办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培训班、“万名党员进党校”、“五旗五徽五史五认同”主题团(队)日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和“四个与共”理念、增进“五个认同”。健全“四项机制”,制定出台《南华县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领导小组议事规则》《南华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规划》《南华县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责任制》《南华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规划(2021—2025年)》等制度文件,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作为各级各部门“一把手”工程来抓,印发《南华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责任清单》《南华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档案台账责任清单》,把创建工作责任明确到县级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逐级压实创建责任,以目标倒逼进度,以时间倒逼过程,以责任倒逼落实,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域化、规范化、常态化开展,有力推动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2021年被命名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聚焦党建抓宣教,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群众基础。南华自2022年开展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以来,全县各级党组织共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教育培训122期14600余人次,举办老年大学专题培训班10期2100人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课课赛5期,全县各中小学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班会课、德育课300余节15000人次;在县广播电视台播出“民族团结进步”电视公益宣传片6部、电视专题片5部、访谈4期,电视专题节目22期;在县级文艺刊物《龙川江》的《石榴花开》专栏刊发民族团结进步小故事12篇,组织开展南华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文学摄影采风活动3期、演讲比赛2场次;不断增强了各民族的情感联系、文化共性、心灵共鸣,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截图20241015102825

聚焦党建抓产业,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经济基础。深入实施农村居民、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民族特色产业,推动各民族共同增收致富,绽放民族团结幸福花。全县封山育菌面积达200余万亩,年产野生菌近1万吨,累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449个、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109个、省州农业龙头企业45户,野生菌综合产值达52.9亿元,被商务部认定为食用菌“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县,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认定为野生菌“一县一业”示范县。2020年以来共开展彝绣技能培训235期14304人次,培养彝绣能手2360人,45名绣工列入非遗传承人名录,共有3780户2万多人吃上了“彝绣饭”,占南华人口的十分之一。加强定点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赓续山海世纪情缘。突出产业协作、劳务协作、消费协作、人才协作“四个协作”,打造探索“飞地经济”园区共建、消费帮扶、彝绣产业文化帮扶“三大亮点”,累计投入项目帮扶资金24209万元;互派各类人才62人,相互交流1680余人次,有效推进了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

扛牢民族团结进步政治责任,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群众基础

南华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全县各项工作的主线,扛牢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的政治责任,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传送党的声音到村村寨寨,用党的政策引领群众。在全县10个乡镇128个村(社区)制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的知识标语,把党的声音传送到全县的村村寨寨、家家户户,以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为重点,以开展民族理论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教育、“五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为主要内容,在各民族群众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寻找“最大公约数”,引领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党组织成为指导民族工作的“主心骨”,用基层组织凝聚群众。将全县10个乡镇党委副书记、128个村(社区)党总支书记、民族宗教工作重点村(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分别明确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二、三级网格员,确保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懂、有人抓、有落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为党支部主题党日学习重点内容,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县委党校(县行政学校)培训必修课程,深入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实现县乡村三级党支部党员全覆盖轮训,使党组织成为指导民族工作的“主心骨”,让党员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引路人”。

深入开展文艺展演和理论宣讲活动,用身边典型引导群众。依托各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农家书屋、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广场等重要阵地,利用火把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月、民族团结纪念日等节庆活动及宣传节点,深入基层开展民族舞蹈、歌曲传唱、器乐演奏、诗歌朗诵、讲述民族团结誓词碑碑史故事等紧扣时代脉搏的文艺展演活动。聚焦群众关心的重点热点话题,定制特色宣讲内容,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微视频,把互动问答、新媒体技术等新手段巧妙运用于宣讲之中,既讲“大道理”,又聚焦群众关注的“小话题”,用接地气、冒热气、挨身边、大白话的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党的创新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团结小故事、科普知识、实用技术等知识和典型人物,实现宣讲传播“落地”“入脑”“入心”与“出圈”。

截图20241015102835

以实际行动践行同心向党、建功立业的使命担当,用爱党爱国故事感召群众。以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目标,持续推进彝绣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交融,打造彝绣等各民族共享的文化产业,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激发“创新新活力”。持续深入开展“同心悦读·书香统战”读书活动。讲好爱党爱国故事,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结合,深化各领域人士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进一步加强统一战线各领域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引领,不断提升统一战线各领域参政议政、合作共事、服务社会的能力,以实际行动践行统战人士同心向党、建功立业的使命担当。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常态化每年组织开展“国家烈士纪念日”缅怀活动,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民俗活动团结群众。以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载体,开展“小手拉大手,共讲普通话”“普通话诵经典,规范字书中华”等活动,大力开展少数民族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系牢“交流新纽带”。深入实施“枝繁干壮工程”,将“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传统民俗节日作为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重要时间节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演活动,不断深化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教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着力 “三抓三全”,有力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南华县着力“三抓三全”,聚焦产业优势、文化优势、生态优势,深入探寻改善民生、产业富民、凝聚人心的有效路径,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实施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发展建设工作,有力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繁荣发展。

抓产业发展,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足资源优势,把产业发展路径打造成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共同致富的“幸福路”。以“农”立业,大力发展食用菌、萝卜、肉牛、荷包豆等农业产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模式,带动各族群众参与到“种产加销”各个环节。2023年种植食用菌7200余亩,野生菌交易量达1.2万吨,菌产业综合产值达61.7亿元。种植巨菌草4.26万亩,畜牧业产值增长6%。萝卜种植面积超过9万亩,实现户均增收15000元以上。以“绣”拓业,深挖彝族刺绣产业发展潜力,建立“平台公司+龙头企业+乡镇彝绣合作社+绣工”四级发展模式,形成设计、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全彝绣产业链,采用“动态展演+静态展示”“现场体验+线上直播”“非遗文化+旅游景区”等形式集中展示展销非遗文创产品,彝绣产品销售收入达4858.69万元,彝绣产业“指尖技艺”成为助力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温暖产业”“幸福产业”“朝阳产业”“指尖经济”,实现了背着娃,绣着花,养着家,让更多的妈妈既能务工又能务农,既能就业又能顾家,既能发展又能发家。

抓文化发展,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全力促进各民族全面交流。大力倡导“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文化发展观,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深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资源,培育壮大民族团结进步之根。大力挖掘、整理张舫烈士的革命事迹、中共镇南师范党支部、大田边纵八支队、马街烈士陵园等历史红色文化,带领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成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示范街区2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1个。认真实施民族文化“双百工程”,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基本情况调查,统计上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物古迹、民族服饰、仪式节庆等13类44项数据信息,大力培养乡土文化能人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促进“镇南月琴”“火草麻布混纺技艺”“南华阿苏嗻跳唱”“彝族阿卡舞”“六组古歌”“雨露白族正月灯会”“南华彝族三弦制作技艺”“七彩彝绣”等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发展,22个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列入省州非遗传承项目名录,认定非遗传承人省级10人、州级21人,全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数位居全州第一。今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南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表彰。通过民族文化的培育与发展,凸显了民族文化特色,赢得了各族群众的良好口碑,对外展示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深化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极大推动了全县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共建共享新格局。

抓生态环保,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全程促进各民族深度交融。树牢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将打造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作为增进民生福祉、厚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新底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和谐共居,以政治引领聚合力、法治保障强定力、德治教化促内力、自治基础激活力、智治支撑增动力,构建社区大党建格局,以联企联村联组联户“敲门行动”开展“法律六进”服务,着力打造共治共享社区民族事务治理格局。坚持农文旅融合促团结,携手互嵌家园,积极探索“民族团结+文化旅游+乡村振兴”模式,依托龙川德茂温泉庄园、沙桥凤山湖景区、雨露阿呀噜田园农庄、田园牧歌农场、彩虹帐篷露营地、蘑菇小屋精品民宿等多个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打造民族风情浓郁的乡村旅游景点,形成乡村生态旅游的新业态、新亮点。风华雨露景区、德茂庄园景区成功创建为3A级旅游景区,雨露蘑菇小屋获评云南省丙级等级民宿。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334.2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1.63亿元,各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通过持续发挥南华“世界野生菌王国”丰富独特的资源价值,立足产业优势、文化优势、生态优势,大力实施民族特色旅游提升工作,不断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品味、带动强的农文旅融合示范点,着力增强南华旅游吸引力、影响力和美誉度,营造文明和谐美丽的旅游环境,实施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发展建设工作,有力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团结进步。(作者:陈之怀,中共南华县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孙学祥,中共南华县委党校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