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读书 > 正文

文化视点 | “点赞”容易,深度文学批评何为

d0743d71a4af4e0e855e36f9b41bdd64

“学而书系·皖籍评论家辑”(8种)由安徽文艺出版社推出。

“如果缺乏理性靠谱的批评,一个很普通的作品可能被‘夸’得变态,文化市场就容易良莠不分。”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文艺评论家潘凯雄对当下文学批评中的问题直言不讳。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洪治纲认为,文学批评是带有专业色彩的工作,应该是“心智上的对话,是有关艺术的、思想的甚至是关于各种领域世界观的丰富清晰洞察”。而如今不少批评与交流陷入了一种同质化、同温层,“比如网络交流,是以点赞为主体的,而很难进入一种深度的、富有对抗性,或者否定性的交流”。

日前,“学而书系·皖籍评论家辑”(8种)由安徽文艺出版社推出,集结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8位皖籍批评家著作。这套评论集文丛包括何向阳著《景观与人物》、刘琼著《偏见与趣味》、潘凯雄著《不辍集》、郜元宝著《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散论》、王彬彬著《成为好作家的条件》、洪治纲著《余华小说论》、刘大先著《蔷薇星火》、杨庆祥著《在大历史中建构文学史》等。这些作品给出了优秀文学批评的样貌——不仅是对文本的解读,更是对时代精神的阐释和文化责任的担当。

“身处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时代,文字的魅力依然存在,并且在未来也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AI的底层是大量数据,但优秀的文学批评一定是高度个性化的。”潘凯雄在日前举行的图书首发式上表示。全媒体时代,阅读方式和传播渠道都变了,文学和文学批评更容易“出圈”了。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看来,文学创作不仅仅是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的事情,文学批评也不单是高校文学院、研究所或作协评论家的事,而是一定程度的全民参与。“这带来的好处是,文学生态不会停止在某一处不动,文学更像是一个互相解放的关系。写文学评论是一种不安分的、对精神问题感兴趣的人的劳作,是对作品或热点的回应。广大的读者都成为潜在的批评家。”

“自发性批评是人人都有的本能,俗称‘意见’,它和职业批评的区别在于知识性和专业性。文学批评者需要根据历史脉络对作品进行分析,同时具备横向比较的视野,构成立体的评价体系坐标,才能使‘意见’变成‘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刘大先观察到,媒介融合时代,不少受众通过手机终端来看各种各样的短视频。他说:“当信息变得廉价,文学实际上变成了相对严肃高雅,或者说是倾向于观念生产的东西,我们对文学现场生态要有某种自觉,文学可能不仅仅局限于现代以来所形成的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形式,要重新恢复到‘大文学’,歌舞一体的,那种史诗神话跟民众日常生活镶嵌在一块的。”

“大文学”呼唤“大批评”。郜元宝认为,文学批评显现的不只是地域性或性别方面的区别,而是某种人类共同的精神空间——建立在更广阔的生活基础上,又超越地域之间的精神交流。

随着更多皖籍评论家活跃在文学生态现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评论家李敬泽指出:“当年严复翻译《天演论》,请桐城人吴汝纶来润色,桐城派文脉一直延续至今,安徽盛产评论家,现已成为中国评论界中坚力量。”“皖籍是一种称谓,一种提醒,也是一种标识,我们虽然都离开了故乡,在异地生活,但故乡又如一根风筝线,始终牵引着我们,让我们记住有一方水土在文字中流传。”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说。

文:本报记者 许旸

图:出版社供图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