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突出强调乡村建设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必须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并重,进一步加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提升乡村善治水平,推动乡村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聚焦移风易俗,厚植“崇德向善,明礼知耻”的文明底色。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推进移风易俗是树立文明乡风的关键,对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移风易俗说到底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要坚持群众主体地位,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发挥村民自治作用,通过建立积分超市、光荣榜等激励机制引导群众自觉参与。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对于推动移风易俗有着持续渐进的效果,要强化村规民约约束功能,制定完善红白理事会章程等,破除大操大办、高额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让移风易俗有章可循。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乡贤能人等在农村风俗养成中的带动和推广作用,以文明家庭、五好家庭等为典型示范,以点带面,让村民向先进看齐,变“旁观者”为“参与者”,焕发文明新气象。
聚焦文化浸润,增添“尊文倡文,精神富有”的多彩亮色。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对于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具有重要作用。乡村文化建设短板一定程度上限制并阻碍了基层治理的全面健康发展,要着力解决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低和带动效果差等突出问题,抓好文化设施量与质的关系,确保图书室、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发挥作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是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效载体,要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平台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实现先进的思想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文化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枝繁叶茂,要将文化建设与群众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挖掘利用本土文化,结合地域特点和乡土特色培育更具特色、更接地气的“草根文化”,在繁荣兴盛乡村文化中不断增进共同体意识。
聚焦平安建设,提升“邻里守望,其乐融融”的幸福成色。平安是最大的民生,祥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要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基层党建与平安建设深度融合,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信访源头治理,灵活运用“村民说事日”“信访接待日”等形式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不断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增强群众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依法的意识。要着力将矛盾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通过网格化服务管理、综治中心建设、“雪亮工程”等措施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统筹抓好各领域各环节安全工作,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乡村。
乡村蕴藏着勃勃生机,孕育着无限希望,要坚持稳扎稳打、久久为功,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把“治理有效”这张网织得更牢更密,持续夯实平安幸福基石,不断厚植底色、增添亮色、提升成色,努力绘就和美乡村善治画卷。(达州市达川区明月江街道 康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