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立足时代背景构建“大美育”生态

《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应当互相渗透,有机结合”。“美的意蕴”具有时代特征,要符合时代要求、适应时代发展,这是由文化的流动性所决定的,传统美学体系并不具备。因此,幼儿园美育课程建设不能仅仅围绕“艺术美”概念展开,还必须打开视野、延展维度,引入现代审美标准、顺应现代审美习惯,利用现代幼儿容易接受的方式将美育课程建设范围扩展到生活场域、自然生态、人文事物等领域,构建“大美育”生态,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立足时代背景,揭示幼儿园美育课程时代意蕴。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园教育强调幼儿全面发展,将这一宗旨映射到美育课程方面则要跳出狭义的“艺术美育”或“美术教育”范畴,建立起一个“大美育”生态,确保语言、自然、社会、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美的元素”得以充分体现。自然、和谐是美的基本特征。立足“大美育”生态,幼儿的全面发展包括自然、和谐两个维度,蕴含自然之美与和谐之韵。幼儿自然发展要求美育课程严格遵循发育阶段、心理条件,充分维护幼儿个性、尊重个体的审美喜好,让每个幼儿都找到独属自我的“美的归属”。幼儿和谐发展要求美育课程涵盖德、智、体等要素,达到“以美促德”“以美促智”“以美促体”等育人效果,实现德智体美相互渗透融合、均衡协调发展。

树立融合理念,构建幼儿园美育课程教学框架。幼儿教育主体应主动消除美育课程的“人为屏障”,树立融合理念,实现“多种美育情境”一体化,为构建“大美育”生态奠定基础。“多种美育情境”包括“五大领域”情境、线上及线下情境、“家园社”情境。要促进“五大领域”情境融合,以美育为主导,关联幼儿园教育中科学、健康、社会、艺术及语言五个领域的内容。以美育与科学的融合为例,引导幼儿在大自然中收集花、叶、果等实物,指导幼儿了解植物器官、功能、特点等科学知识,进一步观察色彩、脉络、对称结构等元素,使其从自然之物中领略到自然之美。要促进美育课程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将3D特效、数字孪生、虚拟仿真等技术引入到美育教学活动中,延伸幼儿认识美、感知美的途径,丰富幼儿创造美、分享美的手段。要促进家庭、幼儿园、社区(社会)之间的联动融合,家庭负责对幼儿美育启蒙与熏陶,幼儿园负责对幼儿美育引导与塑形,社区(社会)承担幼儿美育实践与拓展的职能,三者共同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美育课程教学架构更加立体。

遵循协同原则,优化幼儿园美育课程教学评价。美育评价不能以美育成绩为导向,而是为了更好地激励“幼儿向美”。幼儿园美育课程建设中,要规避幼儿教师“一言堂”的评价机制,遵循协同原则,消除“功利化”价值取向、引入多元评价主体、拓展美育评价维度。要聚焦幼儿身上的闪光点与创造力,对于幼儿“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的举动给予充分肯定,在幼儿表现欠缺之时也予以必要鼓励。要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将幼儿自身、幼儿家长、幼教专家等主体纳入评价范畴之内,通过定期设置“美育鉴赏活动”,将亲子、教学、展览等属性融为一体,实现多维度的美育教学评价效果。要将教学评价扩展到美育目标、美育过程、美育探索等多个层面,持续拓展美育评价维度,并积极做好观察、记录、总结、反馈等,为每一个幼儿绘制“美育画像”。

美者甘也,从仁从善。美育课程建设不等于美的元素整合,必须超越美的表象认知,直抵美的意蕴,让幼儿通过各种美的媒介、美的载体、美的形式等,形成“懂是非、辨善恶、知正邪”的品质。(深圳大学附属南山幼儿园 宋梓烨)

[责任编辑:李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