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为群众有想法、有心力办实事,必须从机制、职责和考核三个方面进行变革,让基层工作“轻装上阵”,使“小马”变“快马”,“大车”变“轻车”,靶向提升服务质效。
机制要“变身”,释放更广的发挥空间。一些僵化生硬的管理机制带来的“事务主义”和“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会使得基层干部只会机械从事繁琐单一的工作,而如果生搬硬套上级部门出台的政策,做不到因地制宜,也想不到开拓创新,则会束缚了基层工作进步的脚步,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也被严重压缩。因此,机制创新亟需“变身”,剔除那些不必要、不合理的制度要求和工作流程,让基层工作真正落笔到造福群众上。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优化基层服务流程、减少中间办事环节和简化线上办理事务,使基层干部能够集中精力敏锐发现问题、精准解决问题,切实提高服务效率,真正实现“最多跑一趟”为群众办事的理念。
职责要“量身”,锚定更准的发力方向。“层层加码”和“职责超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基层干部苦不堪言、牵扯精力的一大羁绊。因此,职责明确亟需“量身”,减少不必要的“面子活”,简化不需要的“冤枉路”,进一步厘清职责范围,让基层干部干得有方向、干得有目标。同时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干预和管理,让基层干部有更多自主权和创新空间,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为群众服务中去。
考核要“瘦身”,减轻更多的干事负担。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实效的“唯指标论”考核方式会导致基层干部在“文山会海”、“多头检查”和“材料美化”中疲于奔命,难以将精力真正投入到服务群众的实际工作中。因此,考核体系亟需“瘦身”,切实优化精简考核体系,淡化“痕迹主义”,跳出“事务主义”、逃脱“数字迷宫”、打破“文字围城”。要把考核焦点更多放在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上,推动考核指标化繁为简,让基层工作回归服务本质。用好考核评价体系中“基层服务指数”,提升群众评议的占比,多听听基层干部的干事经历,多看看基层干部的实事成绩,不断强化以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基层发展为中心的考核导向。(作者:成耀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