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2022年3月植树时,习近平总书记对首都生态环境的变化给予了充分肯定,提出要再接再厉,久久为功,把首都建设成为一个大花园。可以说,建设花园城市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国首都的城市整体预期和殷切愿景期许,是为北京擘画的和谐宜居之都生态图景。
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成为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是北京城市总规确定的目标。花园城市建设就是要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夯实大国首都的生态基底。要严格保护区域战略性生态空间及重要生态资源,加快构建首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重要物种保护。在建成区设立自然带、留野区等城市近自然空间。系统修复河湖湿地生态系统。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严守永久基本农田底线。加大森林防火、林木有害生物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建设大美北京森林,推进生态涵养区生态综合治理,实施森林健康经营,完善绿隔地区绿色空间布局。
花园城市建设就是把首都建设成为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重点是加强老城整体保护,完善城墙遗址周边绿地系统,标记四重城郭、历史水系等城市历史文脉,建设花园式古都文化聚集区。加强中轴线重点地区综合整治与传统风貌维护,建设长安街绿廊,管控长安街沿线建筑形态与公共空间,提高绿化空间的连续性与开放性,塑造长安街国家礼仪形象。提升历史名园保护利用水平,增强国事活动保障服务能力。加大历史建筑及园林遗迹腾退、修缮和综合整治,巩固提升“三山五园”、南苑等地区配套服务水平。恢复红色文化资源周边绿化景观环境,保护好北京雨燕等城市文化符号,保持和延续特有的胡同街巷绿化和院落绿化,建设绿树掩映的京味文化聚集区。
花园城市建设就是把首都建设成为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和谐宜居城市。在增加城市绿量方面,见缝插绿增彩,推进“院中一棵树”行动,增加老旧小区、社会单位附属空间绿化覆盖率。推动城市广场、停车场等规模硬化场地的林荫化建设。因地制宜推广立体绿化、屋顶绿化。构建布局均衡、功能丰富、特色明显、通达便利的全域公园体系。在绿道建设方面,完善城市绿道体系,打造“北京绿道”名片。完善景观眺望系统,整合登山步道、森林防火道、公路等观览线路,构建眺望视廊、观景节点、标识系统、游览体系。在道路绿化方面,持续推进林荫路建设,双向六车道及以上道路增设乔木绿化带,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建设五道环城景观廊,开展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及景观提升,优化城市公共空间,营造都市活力新场景。建设二环城墙遗址公园环、三环四环特色花廊、五环森林景廊、六环山水画廊。针对老旧小区、老旧平房院落、老旧厂房、低效产业园区、传统商业设施、老旧楼宇以及其他重要的城市更新类型,营建花园住区、花园街道、花园乡村、花园场站、花园公服、花园商圈、花园办公、花园工厂八大类花园场景,让绿与城、花与城更好融合。
花园城市的落脚点是城市。作为全面实现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花园城市建设是首都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是城市治理的完善和深化,是首都五位一体深度融合的创举,是通过生态侧的主动改革推动城市的绿色发展、精细化管理,协同发力解决老百姓享受绿色生态福祉最后500米的问题,是按照生态链、生物链的要求科学提升城市宜居品质。重点是强化服务首都功能,提升重大国事活动承载区周边景观风貌,在国家植物园等区域植入国际交往新场景。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培育市花和千年古树子代并助推走出国门。持续优化国际化科创环境,提升雁栖活力带品质,建设蓝绿与农田交织的生态绿网。打造文旅融合的森林游憩带,引入森林康养、自然探索等新业态。利用花卉和园艺手段培育和营造高品质生态消费场景,激活商圈、商街、交通枢纽设施消费活力。提升环境品质,开放道路附属绿地,融入园艺文化功能,推进城市家具与生态空间绿化美化深度融合,打造安全舒适、空间协调、视觉清朗、规范有序的城市环境。建立全民参与机制,深入开展“互联网+义务植树”活动,推广“人人是园丁”参与模式,引导居民参与小区、阳台、屋顶绿化的建设和管理,形成共建共享花园城市的良好社会氛围。
(作者为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党组书记、局长)
原标题:花园城市是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生态图景——
花园城市:首都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