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桐城市考察时,来到六尺巷参观,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以“六尺巷”典故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治理思想,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历史文化资源。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实现“古为今用”,使其成为社会治理的“良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典故”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治理“大智慧”。“六尺巷”典故讲述的是清朝大学士张英在家人与邻居发生宅基地纠纷时,回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家人主动退让三尺后,邻居备受感动,也向后退让了三尺地基,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这则美谈成为古往今来邻里和谐礼让的典范。中华传统典故蕴含的“以民为本”“以和为贵”“道德教化”“礼法合治”等理念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智慧结晶”,在维护公序良俗,规范道德秩序,减少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善治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秘方”角色。不少地区不断探索,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强大生命力,为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范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调处矛盾纠纷时有妙用,桐城市人民法院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礼让和谐”文化注入基层治理工作中,通过倾听诉求、辨明是非、劝解疏导、借古喻今、互谅互让、握手言和,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引领道德风尚方面有妙用,山东省曲阜市借鉴儒家文化中“言必信,行必果”的思想,推动美德信用体系建设与社会治理融合,通过网格员常态化开展信用信息采集,对商户诚信经营情况进行赋分管理,打造“诚信一条街”,营造“守信有益、信用有价”的良好社会氛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普及环保理念方面有妙用,引用道家“天人合一”理念中所蕴含的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思想,向群众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价值。
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使其由“秘方”优化成为“良方”。“良方”与“秘方”相比,更具有普适性、长效性。优化“方子”的关键在于用当前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古为今用”。要多讲孝亲和家、睦邻友好这样和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少讲与老百姓不着边际的事;多举身边例子,少说本本条条;多讲故事少讲道理;多掏心窝子以情感人,少说空话大话。贵州省台江县司法局就善用群众喜欢听的语言,探索出以更通俗的“苗歌调解”形式,将法、理、情融入调解的苗歌声里,有效教育、开导、劝解矛盾纠纷双方当事人。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培育身边的“煮药人”,召集群众中的先进典型、德高望重的长辈和口碑良好的中坚力量共建德治平台,成立乡贤参事会,推动新乡贤反哺家乡建设、引领道德风尚、调处矛盾纠纷,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社会治理“良方”,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促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作者: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