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行山上的“打石匠”到宁化百姓口中的“谷满仓”,最后活成了福建东山百姓心中的“谷公”,谷文昌用赤诚的公仆之心描绘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好干部模样,在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领导干部要以“谷公”精神为指引,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以公仆之心、担当之心、干净之心写实为官的“一笔一划”,走好无愧于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为官正道”。
涵养“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公仆之心,走好“为民服务”之道。在东山的14载,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做什么;群众盼望什么,他就帮助群众解决什么,为此,他的足迹遍布东山的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当群众面对滚滚怒涛,生产出行受到极大限制时,他充分吸纳群众意见,走到一线实地踏勘,进行反复的调研论证后,带领干部群众修筑了一条连接大陆与海岛的海堤,促使“天堑变通途”。当群众反映“东山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时,他强忍着病痛的折磨,带着群众一起日夜修路,在60年代就实现了公路的“村村通”。当群众饱受旱涝灾害折磨时,他与群众吃在一起、干在一起,带着干部群众打大井、建水库、修水渠、挖沟排洪,用自己的行动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传承“谷公”精神,就要坚定不移地走好群众路线,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群众的诉求作为最紧迫的事,以“群众之事无小事”的责任感和“群众之事皆急事”的急迫感,真抓实干纾民怨、暖民心,用“辛苦指数”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磨砺“拼尽全力治风沙,久久为功造绿洲”的坚韧之心,走好“实干担当”之道。看到风沙肆虐的东山,面对常年饱受风、沙、旱、涝侵袭,即使有土地也没办法种出庄稼,只能靠四处乞讨维系生命的当地百姓,谷文昌当即就下定了“誓要救民于苦难”的决心,为了践行这个承诺,他一头扎进去,风雨无阻地坚持了14年,只为了从根子上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在14个春夏秋冬里,他成立的这支“沙荒调研队”踏遍了东山的421个山头,在风沙的拍打下踏勘、记录,反复“论证—实践—总结”几十次,哪怕种下的几十万株苗木风沙吹散、掩埋,哪怕一开始种植的木麻黄仅成活9株,哪怕被百姓调侃“神仙也治不住风沙”,他依然坚如磐石地实践在防风固沙的一线。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努力和坚持下,一个个“不可能”终究变为“可能”,先后8次种植的3.4万亩木麻黄在38公里长的海岸线上为群众筑起了一道道“绿色长城”。传承“谷公”精神,就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勇于沉下心、俯下身,扎扎实实地干于民有利、利于长远的事,多做为民造福的事,多解决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多做不留历史遗憾的事情,在服务群众、奉献群众中体现价值,以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交出群众满意的时代答卷。
守好“不沾公家一点油,不谋一己之私利”的干净之心,走好“廉洁从政”之道。谷文昌的笔记本上记录着这样一句话“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他是这么践行的,更是这样严格要求家属子女的。当二儿子高中毕业后可以留城时,他坚持让他到偏远山村先接受锻炼。当二女儿看电影没钱,在售票员的“通融”下看完电影回家时,被他严词责骂,并严令女儿拿钱去补电影票。当有关部门提议,把他当临时工的大女儿转为正式工时,他严肃地说道“领导干部,不能向组织开口给自己孩子安排工作”。当儿子趁他不在家,把公家配的自行车推出去骑着玩时,他狠狠地责骂了儿子,让儿子不能把公家的东西为自己所用……正是从这样的一个个细节、一件件小事,让谷文昌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尊敬和信任,让他清白持家、干净做事的公仆形象愈发立体鲜活起来。传承“谷公”精神,就要时刻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坚守纪律红线,保持敬畏之心,做好从政路上的判断题和选择题,始终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高悬心中明镜、紧握手中戒尺,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自觉净化“三圈”、端正“三观”,走好廉洁从政的“阳光大道”。(玉溪市纪委监委 葛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