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考察,在村内码头察看海鲜干货和渔获产品,了解当地推进乡村振兴情况。总书记感慨地说,乡村振兴还是要发扬优势,做好“海”的文章。平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个深刻道理:乡村振兴的关键是用好一方水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坚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发挥本地土壤、水文、气候优势,念好“山海经”,做好“土特产”,乡村全面振兴定能跑出“加速度”。
培“土”生金。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随着时代发展,乡村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的日益凸显,为“土地”一词赋予更丰富的内涵,那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琳琅满目的农副产品,也成为另一片孕育振兴希望的肥沃土壤。要打开视野用好用活当地“土”资源,既要立足本地水土实际,强化政策支持和科技赋能力度,在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和融合上下功夫,把农田建设成为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丰收沃土;也要跳出传统思维,瞄准市场需求精准发力,围绕广袤土地里蕴含的“记忆”和“乡愁”,积极培育彰显本地“土”味的农旅、研学、文创等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黄土地真正“流金淌银”。
助“特”成品。产业有特色,发展有活力。从大同黄花到燕子窠生态茶,从沙县小吃到柳州螺蛳粉,从柏桥村荔枝到花牛苹果......各地特色产业频频亮相。“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突出地域特点,走差异化道路,着重在深挖自身潜在优势上做文章,“量体裁衣”打造“独一份”的高质量产品,通过“错峰”销售、品牌塑造,实现产品效益最大化。同时,也要坚持辩证思维,在弄清本地家底的前提下,因地制宜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老树发新芽”,推动产业升级、提质、增效。
扩“产”延链。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旺则乡村旺。“现在,发展乡村产业,不像过去就是种几亩地、养几头猪,有条件的要通过全产业链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创造更多就业增收机会。”建成产业、延长产链、形成集群,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经之路。要遵循市场和农村产业发展规律,以提高持续性、有效性为导向,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确定本地特色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切忌不顾实际,盲目一哄而上。要强化农业产业链建设,将现代科技和管理模式融入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关键环节,疏堵点、破难点、消痛点,畅通农业产业链。要加强“有形之手”引导支持力度,促成产学研、上下游紧密合作,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书写更多“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的故事。(作者:马卓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