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基层开会少了、作风改了、压力小了,基层干部切实感受到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但基层减负不是“一阵风”,不能止于“一时”“一事”,需持续用好“加”与“减”的辩证法,真正为基层干部减负松绑、鼓足干劲。
减一点繁冗复杂的“形式”,加一点干事创业的“实绩”,需要以上率下的引领。基层减负效果显著,但仍有地方口号喊得震天响、行动起来轻飘飘,有的甚至逐渐走偏,出现新“马甲”、新“变种”,使得“基层减负”变成“基层任务”。基层减负的成效取决于领导干部的所作所为。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结合党纪学习教育,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挥好“关键少数”“头雁”效应,从“脱实就虚”转向“脱虚就实”,以解决实际问题、让群众满意为导向,文山会海、频繁督导、扎堆调研等“瞎折腾”现象自然而然就会减少,基层干部也能从“无谓事务”“繁杂事务”中抽身出来,向干出“实绩”转变。
减一点一蹴而就的“急躁”,加一点干部满意的“质量”,需要标本兼治的结合。基层减负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形式主义就像“牛皮癣”,呈现易“反弹回潮”的特点,如果抱着“一阵风”“到站歇脚”的错误认知,势必会“旧病复发、卷土重来”。要让减负效果持续出彩,让基层干部获得实惠,必须坚持“治标”与“治本”、“当下改”和“长久立”相结合。当下多去基层一线调研,多与基层干部沟通,对查出的“文山会海”“迎来送检”等典型案例及时通报、立行立改、整改到位;长远则要发扬“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执着精神,建立健全基层减负长效机制,让减负成果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减一点考核问责的“压力”,加一点加油鼓劲的“关爱”,需要权责边界的厘清。基层“重”负背后的根源在于部分上级部门“职责不明、权责错位”,以“属地管理”为由甩包袱、加担子,转嫁自身责任,造成基层“小马拉大车”困境。要建立健全务实有效的权责清单,厘清部门间权责体系和上下级权责界限,避免多部门管理、多层级管辖现象,让基层干部知道“该办什么事、要担什么责”。持续改进考核评价方式,推动考核指标“精简瘦身”,防止基层干部被“虚指标”“虚任务”牵着鼻子走。持续健全完善关心关爱机制,防止过度监督问责,用“严管”和“厚爱”为基层干部保驾护航。(江西省丰城市白土镇人民政府组织干事 陈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