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好评中国·追光青年】守护好青少年的“心”世界

最新追光青年-文章配图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导、副主任 董妍

当今青少年伴随着互联网、数字化的发展而成长,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带来便捷的同时,对他们的身心发展,特别是认知方式、行为特征和社会参与方式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国内外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脆弱性和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呈上升趋势。传统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无法完全满足青少年的现实需求,科学构建新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正当其时、意义重大。

首先,要立足于中国青少年实际,直面出现的心理健康新问题。抓好做实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研究,探究心理健康问题的新成因,总结哪些问题是中国青少年所特有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要研制和开发符合教育实际的测量工具常模标准,精准测量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水平,准确刻画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我们不仅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要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积极的方面,即青少年自身有哪些积极资源可以帮助其抵抗外界环境可能带来的风险。心理健康测评应从问题和资源两个视角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展开测量。

其次,构建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既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科学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时,要充分认识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在能力目标、主题设计、方法选择上要与学生年龄和发展水平相适应。例如,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社会情感技能的发展有许多持续的积极影响,包括促进认知技能的发展,促进人际关系的成功,降低和减少抑郁、焦虑以及高风险行为的发生。学生自我意识、自我指导、社会意识和社会行为等社会情感技能的培养缺乏往往是引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层次因素,因此,在构建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要注重社会情感技能的培养。同时,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关于青少年社会情感技能的培养目标也应有明显区分。此外,在以往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基础上,可以考虑融入时代特色。例如,在传统心理健康知识结构中,增加在网络世界中的行为规范、社会行为准则、以及如何应对紧急情况等;在传统心理健康服务方式中,增加数字化的服务形式;在传统心理品质中增加应对不确定性的方法。由于有社交焦虑或抑郁症状的青少年和年轻人更有可能使用社交媒体寻求支持或缓解症状,因此减轻数字压力的主观体验可能比通过减少社交媒体使用来减轻心理症状更为有效。

最后,运用现代化技术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质增效。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内容和形式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借助科技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质量。一方面,抓住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发展的契机,以获取青少年丰富的多模态数据(如语音数据、文本数据、生理数据等),尝试并采用人工智能领域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方法来表征和建模这些高维的、非结构化的、自然产生的数据与其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实现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智能化评估。例如,运用数字表型技术和瞬时评估法,通过分析青少年在与他人进行线上交往时产生的实时数据,形成对个体独特的心理健康评估。另一方面,可以考虑结合数字化心理健康干预技术,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模式的变革。目前数字技术与心理干预的结合主要有以下形式:一是应用程序,可以覆盖心理干预的所有阶段,对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有很好的干预效果。二是视频游戏被广泛用于心理干预中,如抑郁症、焦虑症等与情绪有关的心理问题。三是虚拟现实技术。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已经能从模拟世界到模拟自我,构建人与人之间新的体验和联系,为心理干预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构建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要帮助青少年培养和强化其心理韧性,发展他们的优势,使他们学会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学会应对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挑战与挫折,进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在此基础上,从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视角,设计符合我国国情和教育实际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项目,最终构建起包括培养教育体系、检测体系、预警体系、工作体系、管理体系以及监督体系在内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经验。例如,中小学阶段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规划相结合;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等,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效能,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