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体系、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健全社会治理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导。在社会治理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等重大原则,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 以人民为中心 社会治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极大深化和丰富了我们党对社会治理的规律性认识,有力推动了社会治理领域的深刻变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健全社会治理体系”进行了专门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我国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工作,不断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创新。当前,我国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安全稳定形势持续向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幸福指数不断增强。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社会治理面临着复杂形势,需要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就外部环境而言,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延展。我国社会治理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凸显。一是在动荡变革的全球大趋势下,世界面临新的不稳定、不确定和难预料因素,加剧了我国社会治理的难度。国际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变革,一定程度影响我国民众的认知和判断,各类社会风险向网络空间传导趋势明显,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形势日趋复杂。正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强舆论引导,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二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运行方式。全球的产业变革和竞争对我国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社会结构产生深刻影响,为社会治理带来了外部挑战。三是对于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全球性的公共安全事件尤其是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各类风险、问题的跨界性、关联性、穿透性、放大性显著增强,这些治理难题,考验我国社会治理和社会危机的应急能力。我国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应立足于全球变革,积极回应世界之变,推动体制改革和创新。
就国内环境而言,一是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多样化、多层次、高质量的需求更加明显,人民群众对社会建设亦有着更多期待,其内涵外延不断拓展,领域更广、标准更高、内涵更丰富。二是我国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的意愿更加强烈,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环境更加复杂。三是随着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社会治理模式正从单向管理向多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下线上融合发展,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同时,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这些同样是我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当前,“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加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局部地区冲突不断等因素,以及可能发生的“灰犀牛”“黑天鹅”事件,将会加剧社会发展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如何持续加强社会治理,有效解决各种新发的、复杂的社会问题,是我国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
健全社会治理体系需要重视的方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站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这为我们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不断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导。基于我国社会治理的实践经验,需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重视基层社会治理。处理好基层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是保持社会稳定和谐、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我国一些地区的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治理的行政化倾向、责权不匹配、“条块”分割;党组织引领功能缺位、党建引领和社会治理两张皮;居民自治能力不足,社会多元主体沟通不畅、居民政治参与不足;以及政府主体责任缺失等问题直接影响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导致个别基层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当一个社会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民众的不满情绪和抱怨情绪就会出现,当这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社会问题就可能出现,当社会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社会问题可能会转化为政治问题,民众可能就从最初的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转向对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改革的要求。因此,在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中,要高度重视基层社会问题,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第二,重视社会治理中的新领域、新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统筹推进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社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社会问题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不同社会问题的交织叠加、相互影响等现象突出。社会利益关系复杂化、社会阶层结构分化,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提升、网络新媒体对社会治理的影响越来越大等诸多变化,不断影响我们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社会治理体系的重构。面对这些新变化、新问题、新挑战,社会治理制度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健全和完善,尤其是新的领域新的实践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不断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把社会治理的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有效回应社会需求和解决社会问题,保障社会稳定。
第三,重视社会治理的整体性、系统性。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为人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社会治理中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理论,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增强社会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目前,我国一些地区社会治理的整体性、协同性尚待提升,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同治理领域、不同治理部门、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沟通不畅、联动不强的情况,要把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通过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增强社会治理的整体性和协同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健全社会治理体系的路径研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对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健全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作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为进一步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
第一,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构建预防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基层治理体系,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各方面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增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意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运用综合手段解决问题,实现社会治理由单纯行政管理转向依靠行政、法律、经济、科技、教育等综合施策,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加强社会心理建设,进一步发挥家庭家风家教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以预防为先、动态治理的理念实现治理环节前移;要立足预防、立足调解、立足法治、立足基层,做到预防在前、调解优先、运用法治、就地解决;重视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把社会矛盾尽可能化解在基层和源头。
第二,拓宽社会治理领域,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从社会治理的内容来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社会治理体系的论述,进一步延伸、拓展、丰富了社会治理的内涵,使社会治理的范围更加广泛。社会治理不仅涉及城乡治理、人口管理、社会心理服务、危机治理、社会治安、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还涉及与这些问题相关的领域和工作内容,客观上要求把心理服务、危机干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融入社会治理,强调心理服务、危机干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对社会治理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的工作方法,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提供全新的方法指导。从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来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强化市民热线等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强调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为社会治理机制创新提供了操作路径。此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犯罪活动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明确提出:“完善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活动。”这为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三,构建网络化、系统化社会治理体系。从社会治理的体系建构来看,党和国家从多层面、多维度,构建适合时代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保障的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治理网络。针对乡镇社会治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乡镇(街道)职责和权力、资源相匹配制度,加强乡镇(街道)服务管理力量。”这为乡镇治理体制改革提出根本性的指导建议。将社会治理看成一个有机的、联系的、系统的整体,对社会治理的内容、领域、体制机制、重点领域进行了重构,通过构建网络化的社会治理体系,不断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社会治理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协同与配合,以达到整体协同和高效运行。
(作者为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人民日报》,2024年7月22日。
②《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
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
责编/孙垚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