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
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起点,是助力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发端。“十四五”以来,广西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实施广西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专项工程,持续推动全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和格局性变化。南宁作为广西首府,在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也进行了探索,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近三年来本市学子在全国乃至国际学生学科奥赛中摘金夺银,为国内高校输送更多拔尖人才,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区处于领先地位。我们要紧紧锚定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持之以恒推动工作布局,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战略支撑。
一、统筹改革:建立一体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2011年以来,全国各地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了一系列学段衔接培养计划,如北京市“翱翔计划”和“雏鹰计划”、上海市“中学生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和“科学种子计划”、重庆市青少年创新人才“雏鹰计划”等。借鉴国内相关地市成熟经验,我们将做好以下工作:
(一)高站位做好思想政治引领
坚持立德树人,南宁市已建立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筹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政体系,实施全课程一体化思政课育人改革,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坚持服务“国之大者”,引导学生将个人志向与国家需求相结合,不断地向科学更深处、更远处和更高处迈进,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培育一流的育人生态,努力培养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所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
(二)统筹建立一体化培养平台
南宁市已成立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中心,并与清华大学“攀登计划”项目、华东师范大学数学学院等探索合作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借助高校指导加强对基础教育教师专业素养培训,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素养,为造就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三)分段构建早期培养体系
义务教育阶段重在充分发挥中小学校科学教育主阵地作用,力求在科学教育方式改革上实现突破,广泛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厚植创新人才培育的根基;高中阶段重在构建大学和高中纵向衔接、科研院所和校外社会机构横向协同的培养机制,为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提供科学研究方面的补充教育,为高等教育输送一批数量足够、质量过硬的拔尖创新人才苗子。
二、科学教育发展:为拔尖创新人才打牢基础
持续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如北京101中学开展初高中学生科学素养早期培养,自主探索形成了以学科交叉、学生混龄、项目化教学为核心特色的融合式补充教育模式。
(一)夯实义务教育学校人才培养基础
部署遴选设立一批义务教育科技特色试点学校,开展科学教育探索,引领和带动其他学校加快提高科学教育质量,试点内容包括科学课程体系建设、改进科学教学方式、建强科学师资队伍等。
(二)强化普通高中科学教育发展
以普通高中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部署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特色高中,依托学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优势学科设立“科技实验班”,扩大拔尖创新人才蓄水池。加强高中和大学联合培养,将科技特色高中“科技实验班”作为高校科学营和英才计划重点培养对象,促进学段培养衔接。
(三)推动“大中小衔接”拔尖创新人才一贯制培养
构建“纵衔接、横协同”的充实式培养体系,南宁市可以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各学段科学衔接工作,遴选衔接基地校,建立幼儿园与小学、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坚持双向衔接、系统推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研制衔接课程,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提供良好环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三、协同育人:多部门联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重视中学、高校、企业交流合作,利用高精尖的优势资源平台培养学生能力。如天津英华实验学校组建“英华少年科技学院”,联合国内优质高中、国内外顶尖高校以及高新企业,共享高端学术资源,提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工程等领域科技课程。
(一)加大与高校合作育人力度
探索本地高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一校一地”结对共建机制,开展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合作,如高校开放实验室、加强生涯规划指导、对师生开展学科培训、初高中生科学素养早期培养、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等,形成更加紧密的“高校—高中”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发展新格局。
(二)加强与科技部门协同育人作用
联合科技、科协等部门组织科普讲座、科技展览、科学实验等活动,为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提供科技创新方面的专业指导和培训。利用周末及节假日开设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兴趣活动,激发青少年创新思维和兴趣。
(三)鼓励高新企业与产业园区共同参与
利用现有的实训基地,牵线高新企业与中小学校开展研学实践、讲座培训等活动,用好社会大课堂。鼓励高新企业与产业园区共同参与。探索建立“高校+高中+高新企业+创新平台”联合选拔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共享高端学术资源,为中学生提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工程等领域的科技课程。鼓励创新平台、校地合作研究院等与中小学共建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统筹园区内高新产业拓宽教育实践场所,加大中小学科学课程转化力度,结合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助力拔尖人才培养。
四、要素保障: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一)持续加强队伍建设
在本地高校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师资培养基地,加强相关专业课程建设,将早期培养规律以及选拔发现、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育教学方法等作为重点培养内容,促进整体提升中小学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能力。配齐配足中小学科学教师,加大在中小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在教师引进、待遇保障等方面予以政策优惠或“绿色通道”。对开设英才班的中小学校在教师核定编制、引进人才上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单列教师培训计划。
(二)持续深化教学改革
普及智慧校园建设,通过部署学科专用教室、教学实验室,依托感知交互、仿真实验等装备,打造生动直观形象的新课堂生态。依托数字技术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诊断、精准化分析和定制化辅导。
(三)持续强化教育保障
设立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开展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础理论、重大问题和前沿问题科学研究,给予试点学校经费支持,加快中小学校标准化学科实验室、功能教室和项目化实践基地建设,以及高校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师范专业建设等。(作者:南宁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韦家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