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品牌智库 > 正文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2024年6月,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重大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我国科技和产业的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科技创新引领带动作用更加凸显

纵观前几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决定因素。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诞生为标志,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蒸汽机、机械纺纱机等成为当时的颠覆性技术,以这些技术为代表的产业快速发展,促使英国走上世界霸主地位。19世纪下半叶起,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催生了由机械化转向电气化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建立起以电力、石油等为支柱的产业体系,在科技和产业革命中成为领航者和最大获利者。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深远影响和关键作用日益突出。当前,人类社会正加速进入以人工智能为重要技术驱动力,以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化成为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经验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居于首位。从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推动高质量发展再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的理念始终贯穿其中。

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到国产大飞机实现商飞,再到新能源汽车为全球汽车产业增添新动力,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支柱产业快速崛起,推动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2—2023》显示,全球创新格局保持亚美欧三足鼎立态势,科技创新中心东移趋势更加显著,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0位,向创新型国家前列进一步迈进。

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重要源头,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载体,两者深度融合、互促共进。一方面,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新技术特别是颠覆性技术能够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或推动既有产业发生重大变革,促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升级。例如,智能手机的出现,不仅带动手机产业发生深刻变化,而且催生了移动支付、网约车、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同时促进了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等相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产业的创新发展呼唤更多技术要素投入,无论是新兴产业发展还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都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使科技成果能够更好对接市场需求,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成效显著。2023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33.6%和15.7%,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3%,增速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7.3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服务机器人、3D打印设备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0.3%、54.0%、23.3%、36.2%。同时也要看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还存在一些难点堵点,例如,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创新链和产业链衔接还不够紧密等。

当前,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在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农作物种子、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化学制剂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加快突破一批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疫苗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这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了科学指引。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从晶体管、个人电脑到云计算、生成式人工智能,许多重大创新成果都来自企业。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01.5万件,其中国内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90.9万件,占比超七成。同时,企业又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了解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可以有效连接技术和市场,最大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从技术到产品到产业到市场,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支持企业成为“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等方式,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高校、科研机构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方面有显著优势,能够有效发挥技术创新协同效应,一些科技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创新,取得了较好成效。

在健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科技体制改革,尤其是基础性制度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要在健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

一是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把带动产业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纳入国家重点科研计划。充分发挥政府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支持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动产业发展向中高端稳步迈进。

二是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科技领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又是产业创新的“领头羊”,要把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纳入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整体安排;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中,出台支持性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三是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制度,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用好科技成果评价这个指挥棒,坚持正确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鼓励涉及产业关键技术的原始创新,建立专家实名推荐的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发挥我国市场容量大有利于打造自主可控产业链的优势,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力度,支持国产先进技术产品快速得到应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四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通过建立“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让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的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畅通人才流动机制;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五是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健全培育长期资本的体制机制,鼓励更多长期资本投向周期长、难度大的科技创新项目,尤其是硬科技项目;完善股权交易机制,健全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统筹运用好股权、债权、保险等手段,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作者系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