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创新驱动视域下企业家精神的演进深化

摘 要:理论和实践表明,创新驱动既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特征,也为企业家精神的演化深化提供了支持和动力。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发展脉络,对我国企业家精神的演进历程进行分析总结,可以看出,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背景下,针对中国创新驱动展现出新特征,需要进一步深化拓展企业家精神内涵,包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立足本土、拓展全球的时代视野;长期主义、价值共享的发展理念。同时,也需要进一步优化制度环境,以更好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创新驱动 企业家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和引导各类企业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履行社会责任,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在7月底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再次强调了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企业是创新的重要力量,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企业家精神,体现在爱国、敬业、创新、诚信、守法、社会回馈和全球视野等众多方面,推动了生产力的革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创新驱动始终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特征

“entrepreneur”(企业家)一词来自法语,本意通常是指公共工程的政府承包商,强调“projector”(规划者)和“undertaker”(承担者)。十八世纪重商主义经济学家坎蒂隆(Richard Cantillon)在其著作《商业性质概论》中将企业家定义为“从事某项实业,为赚取利润而冒风险的人”,坎蒂隆认为,企业家在市场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通过承担和管理不确定性,为经济活动提供动力。19世纪,企业家概念进一步发展,让-巴蒂斯特·萨伊(Jean-Baptiste Say)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详细阐述了企业家的角色,强调企业家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将不同的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有效组合,创造了新的价值。约翰·斯图亚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在《政治经济学原理》指出,企业家不仅在管理和组织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还通过引入新技术和创新推动经济进步。

进入20世纪,新古典经济学家如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和弗兰克·奈特(Frank Knight)对企业家理论进行了深化。马歇尔强调了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他在《经济学原理》中强调,企业家在市场中扮演着调节者和创新者的角色,并通过创新和有效管理推动了市场效率的提升。奈特则在他的著作《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中区分了“风险”和“不确定性”,提出了著名的“奈特不确定性”,即企业家在处理市场“不可度量、没有概率分布、不可规避”风险中发挥关键作用,他的理论为理解企业家决策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造性破坏”概念,强调企业家是经济变革的核心动力,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发展的源泉,他们通过创新不断打破旧的市场结构,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

通过对经济思想史的回顾不难看出,企业家作为创新者进入经济系统,在承担市场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对生产要素进行新的组合以打破既有市场均衡状态,从而走向动态并实现新的均衡,这是企业家与资本家的区别所在,这一过程既反映了企业家的创新本质,也演绎了企业家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

创新驱动与企业家精神的演进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战略任务落实到位,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非公经济经历了从初步发展、快速发展、跨越式发展再到转型发展的演进过程,也是中国经济从模仿式创新向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中国企业家精神始终与时代环境,始终与创新驱动深度结合,实现了“学理内涵和环境内涵的统一”。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创新发展的初步实践与企业家精神的孕育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为非公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得到释放,一大批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通过模仿式创新,以低成本、高周转率快速进入市场,填补市场需求缺口,维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1984年邓小平同志第一次南方视察后,更是出现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家,如柳传志、王石、宗庆后等,这些企业家在市场机制、现代公司制度、产权制度还不完善之时,面临高度的不确定性,具有警觉精神,利用改革开放初期巨大的市场机会推动企业快速发展。虽然这一时期的企业家精神更多体现在勇担风险、善抓机会、节俭务实等方面,但同时,创新精神已经开始萌芽,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开始尝试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创新精神为中国企业家群体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也为企业家精神传承和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创新发展理念的确立与企业家精神的加快转型

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行动纲领。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相继出台,为经济主体健康发展提供了更为完备的发展空间。同时,创新理念开始被明确提出并付诸实践,我国开始强调科技发展要与经济建设相结合,通过科技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大批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精英”纷纷主动下海创业。和之前的企业家相比,他们对市场规律的了解、尊重和遵循进一步深入,也更加重视技术和管理创新。伴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这一阶段的企业家利用开发浪潮,在模仿海外产品与组织体系的基础上,改进现有的产品设计,通过对现有知识的整合与提炼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创新发展的全球化阶段与企业家精神的拓展深化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4年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中国各类经济主体进一步融入全球化。在加快开放的同时,中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强调了国家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等,鼓励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许多企业开始涉足高科技领域,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华为公司在通信设备领域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成长为全球领先的电信设备供应商。这一时期,我国企业家更具有探索式创新精神以及广阔的国际化视野,他们通过进行大幅的创新行为,强调创造全新的知识,寻求新的可能,设计新的产品、开辟新的细分市场。

新时代中国创新发展的战略深化与企业家精神的新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中国的科技创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培育了一大批新经济主体、涌现了一大批高质量科技成果、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据中国企业联合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中国企业数量达到5826.8万户,民营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5000万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已升至第十一位,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同时,中国民营企业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物流仓储、共享经济等新经济业态上实现了大量新模式创新。

这些创新成果的产生,与政府高度重视与政策支持密不可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企业家精神在国家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企业家精神的发挥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持,为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在这一时期,企业家精神中的时代责任意识得到了强化,爱国情怀进一步升华,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坚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创新驱动新特征与企业家精神的持续拓展深化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创新驱动新特征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国际竞争环境更加纷繁复杂,逆全球化与全球化激烈碰撞,全球经济动荡性加强,对中国企业的产业链与供应链产生冲击,从而引致我国企业创新环境的三重变化。

从纵向历史维度看,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创新驱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阶段,创新驱动不仅意味着科技领域的突破和发展,更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创新,在坚持“四个面向”中,实现科技创新的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求企业家具备颠覆式创新精神,以更具前瞻性的远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更具冒险性的胆识,带领团队不断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路径;更具穿透性的执行力,开拓新市场、新领域,以全新的技术范式完成对现有产品的弯道超车、对现有技术的完全替代。

从横向地缘政治维度看,世界局势纷繁动荡,全球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企业家精神愈发重要,不仅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和联系的重要动力,也是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尤其在加快技术创新中,中国企业家更需要具备立足中国大地、面向国际市场、赢得国际尊重的胸怀和远见;需要准确把握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以全球视野谋划企业的发展方向。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为构建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全球经济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

从技术演进和产业革命维度看,人类文明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上升至39.8%。随着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向纵深演进,新兴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正加速重构乃至颠覆传统的经济与组织模式。截至2022年底,我国市场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数字平台企业数量达到197家。平台经济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另一方面如平台垄断、脱实向虚、平台剥削、数字鸿沟等问题也容易产生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倾向。企业家在面对追求新技术和新产业模式创新的同时,如何克服平台经济与共享经济面临的“共享价值创造悖论”挑战,实现工具理性与人类价值理性双元目标的相互契合,对企业家的科技伦理、道德伦理、文化伦理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企业家精神的持续拓展与深化

更需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的内核就是不断、持续保持创新,创新精神的缺失意味着企业家精神的死亡。在技术变革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家只有通过加大创新,才能突破产业领域内的核心技术,才能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类“卡脖子”难题。同时,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成功都是以无数的失败为基础的,尤其是高风险、高回报的颠覆式技术创新。更需要树立企业家不畏困难、敢于失败,时刻谨记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底色,从失败中学习,继续探索新的可能性,让创新成为企业进步的真正动力。

更需要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的时代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多大的视野,就有多大的胸怀。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国际化天然耦合,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合作精神、诚信精神是企业国际化的不竭动力;深入持续推进融入全球化,也为培育本国企业家精神提供了良好的竞争环境与培育土壤。一方面,伴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不断取得进展,中国企业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具备更加广阔的全球化视野,应对更为错综复杂的全球化局势,拥有拓展国际市场的信心和能力。另一方面,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和逆全球化,中国企业家需要有立足中国本土、想中国所想、急中国所需的民族精神,背靠世界上最为庞大、完整的工业产业链,补链强链,谨防高端技术“卡脖子”,有敢于突破壁垒封锁的决心与毅力。

更需要长期主义、价值共享的发展理念。新时代无论是宏观层面的经济结构,还是微观视角下的组织变革亦或是出于企业家自身的精神需求,都为企业家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宏观层面上,随着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持续深入,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不断重构与颠覆传统的经济模式。数字经济再生产过程中的社会性、分配过程中的共享性,必然对企业家精神提出新的要求。从微观视角来说,数字平台在价值导向的市场逻辑下,出现平台垄断、数字剥削等市场失灵,严重制约了整个平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企业家坚持长期主义、价值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才能够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企业家自我价值实现的角度来说,当人的“匮乏性需求”得到满足后,自然会追求“存在性需求”。只有坚持长期主义、价值共享的精神,企业家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与爱戴,更好地实现其社会价值。

为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创新驱动日益成为引领和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等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与发挥,只有不断优化和完善制度环境,才能更好地激发和弘扬企业家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身份认同,牢固树立各类企业家都是“自己人”的观念。身份认同是发挥企业家创造精神的内在驱动力,是企业家承担社会责任、坚持共建共享的重要激励。要大力宣传、充分尊重企业家在经济管理和组织生产过程中的创造性工作,牢牢树立企业家创新主体的地位作用;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建立容错机制,为企业家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制度保障。在为企业家提供激励的同时,减少企业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不确定性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是企业家创新创业的基础,但是过高的不确定性也会对企业家的创新创业活动产生抑制作用。当创新创业者出现了失误,不能一棍子打死;应给其继续创新创业的机会,使失误成为经验和成功的基石,成为有益的资本和资产。同时,要通过合理的产业政策、保险制度、风险投资、信用担保机制为企业家减少、抑制非必要的不确定性,稳定企业家预期,提供政策支撑。使得更多的企业家愿意创新、敢于创新,使得企业家能够多次创业,对于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对于幼稚产业部门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拓展学习渠道,为企业家拓宽国际市场提高战术谋略。首先,更加鼓励企业勇于尝试、敢于挑战,面临失败也不轻言放弃的冒险精神,以应对企业出海进入未知的外部市场面临的更大不确定性;其次,更加鼓励企业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新知识、新技术,以适应不同市场独特的商业环境和文化特点的需求变化;第三,更加鼓励企业与不同文化背景、商业习惯的合作伙伴加强合作,以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关系共同应对市场挑战;第四,更加鼓励企业在在国际市场中诚信经营,树立中国品牌的形象,提升中国品牌价值。

构建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为培育企业家精神提供肥沃的土壤。首先要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避免政府的过多干预扭曲市场结构,避免为企业家人为制造更多的不确定性;其次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一方面,深入推进政府放、管、服改革,另一方面,弘扬勇担责任、奉公守法企业家精神,促进政商良性互动;再次,针对目前迅速发展的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监管,发挥“有为政府”的积极作用,为企业家创新创业提供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本文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上海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硕士生曹渠宁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略

责编:李 懿/美编:石 玉

责任编辑:张宏莉